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从“汶川大地震”走进历史的深处

一、汶川大地震与公民的自主自觉参与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无论是遇难受伤人数、破坏与损失程度,还是波及范围,都是规模巨大的。四川、重庆、甘肃、陕西、云南、青海和湖北等省都遭受重大影响。全国落泪,万民揪心。九州动员,八方救助。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民众,自主自觉,亿万心齐。或捐赠献血,或亲临抢救,或传媒声援,或尽心本职,人们以各种形式同救国难,彰显人性的光辉。

  人命关天,国难当头。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要求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强调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都要抢救到底。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温家宝总理坚定地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哀悼,5月18日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奥运圣火在境内传递活动暂停三天。5月18日,由“我们的文明”“民族魂”网站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腾讯网等网站,共同发起“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网络公祭活动”启动,将建成“汶川大地震纪念馆”专题网站,长期保留,永远纪念。新浪网向全国发起“绿丝带”行动。

  在这场空前的人类灾难中,无论是受难者,还是援助者;学生,还是教师;市民,还是农民;领袖,还是公众,都一无例外地激情参与,理性救助。那些曾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的青少年与大学生们,用自己患难中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人性受到空前的激扬,人权得到空前的重视,人道得到空前的关注,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关怀与保护,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珍惜每个普通人的生命为怀。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卑贱,还是高贵,都应该拥有生存的权利,参与的权利,社会保障的权利。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只重义务不重权利的偏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也是最大的思想解放。说明我们30年来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弱化公民各方面的素质,降低其道德水准,相反,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得到真正的提高与落实。

  二、回望:中国“公民”运动的百年历程

  公民教育是立足于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人”培育、即公民的现代性角色认同的教育。公民教育应该是培育适应现代化、理性化与世界化要求的、具有权利和责任、独立与平等、参与和创新、自由和监督、开放和多元、效率和规划、信息敏感、自利利他而非损人利己的、有成就取向的公民。

  从晚清时起,有识之士鉴于中国落后挨打源于国民意识的欠缺,于是,他们开始了对中国小农与专制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国民“劣根性”、“奴隶根性”的口诛笔伐,举起了公民教育的旗帜,期待唤醒国民的主体意识,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在话语与实际行动方面,开始了一波接一波的公民运动。大体说来,历经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呼吁培育“新民”,也期待国民“自新”,“新民”的关键在于“公德”与“国魂”的具备。国粹主义者主张以他们杂糅了现代观念而重新发掘的“国粹”去砥砺凝聚“国魂”。

  梁启超是呼吁“新民”、要求制造“国魂”的开创人物。1899年12月23日他在《清议报》第33期发表《中国魂安在乎》,以“自由主人”口吻强调今日中国“最要者”,乃是“制造中国魂”,即国民应具有“爱国心”与“自爱心”,而“药料”就是“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家”,“机器”则是“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梁启超的《中国魂》(上、下卷),收录了1900-1902年10余篇论文,包括著名的《新民说》。其中《中国积弱溯源论》批评国民爱国之心薄弱;而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成为习俗。指出其根源在于政府的“愚民”、“柔民”、“涣民”政策。《新民说》则从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私德、民气、政治能力等15个方面,进行了中西比较,认为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阙如。所谓“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忠信笃敬”、“刚毅木讷”、“存心养性”都属于“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争”的“私德”,而“私德”早已堕落。强调国民必须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皆有一种独立精神,国家才能立于世界。有“新民”,才有“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何谓“新民”?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新者一人,而新之者又一人也,则在吾民之各自新而已”。

  在梁启超“新民”、“国魂”与“公德”倡议的感召下,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第一波“公民”运动。1903年8月出版的《江苏》第5期《国民新灵魂》一文猛烈抨击国民旧灵魂中的“奴隶”精神、“仆妾”精神、“囚虏”精神、“倡优”精神、“饿殍”精神。呼吁铸造国民的五大新精神:敢于探索的“山海”精神、勇武果敢的“军人”精神、生气勃勃的“游侠”精神、捍卫尊严的“平民”精神、神出鬼没的“魔鬼”精神。1903年《国民日日报》社论《中国魂》也认为,国人亟需培育现代欧美公民具备的四种新精神:“贸易”精神、“宗教”精神、“武士”精神、“平民”精神。1913年译版《美国公民学》。第一波“公民”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舆论向导。

  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这一波“公民”运动注重国民性改造,特别是青少年改造与工农改造。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为旗手,致力于“新青年”培育,《新青年》宣言指出,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发表《我之爱国主义》,从“现代国家”和“现代公民”的角度对“爱国主义”作了新的诠释,认为“现代爱国主义”之“真义”,就是自觉成就“理性的现代公民”。提出现代爱国主义之“六德”:勤、俭、廉、洁、诚、信,为“救国要道”。国民如何才能具备“自新”的能力呢?陈独秀求助于国民教育,认为教育内容应包含:人生之真相;国家之意义;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未来责任之艰巨。国民教育“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个人只有在改造社会和社会改造中才能获得“自新”和“自省”的能力。陈独秀殷切希冀中国社会“脱胎换骨”,属望“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陈独秀所称的“青年”不是体现在年龄上的“青年”,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青年”,“生理”上的“青年”必须是“面红体壮”、“威武陵人”,而不是“东方病夫”。陈独秀最注目“心理”上的“青年”,这种“青年”除去了“做官发财”的“卑劣思维”,能够“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希望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自视不卑”,在此基础上,“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陈独秀瞩望的“新青年”标准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的人生幸福观念应该是:毕生幸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幸福内容,以强健身体、正当职业、称实名誉为最要;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自身幸福,应以自力营造;不以现在暂时的幸福换取将来永久的痛苦。

  在陈独秀“新青年”的号召下,社会上提出了种种“新青年”的理论、战略与具体方案。朱希祖在《敬告新的青年》中要求,父母对子女有教育义务,而不要把遗产传给子女;新青年应依靠自己的学业与技能,取得生活自立,不能依赖父母;妇女不应依赖男子,男女应该完全平等,各能自食其力,共同教养子女;生计应向天然物开展,不要欺骗或劫掠他人财产。陶履恭人认为“新青年”的“新道德”应该是创造的、进取的、知识的。李大钊倡议国民要在文明转型中实现自我精神的转型:积极的、独立的、突进的、创造的、进步的、理智的、体验的、科学的、物质的、立地的、人间支配自然的、个人主义的、移居的、尊重女性的、生活以动为本位的、乐天的、创化的、宗教为生活的、伦理为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务的、道德为解放个性的、政治为人民参与的、求治为打破现状的。胡适在1920年发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指出,要改造公民,不是跳出这个社会去完全发展自己的个性,而是先改造社会,并且只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在改造社会中改造自己。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熊子容编写的《公民教育》。

  第三阶段,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包括新生活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文化建设运动等。这一时期公民教育运动由都市向广大的乡村推进,特别是强化了农民在识字、公共卫生、合作、自卫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公民教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向乡村进行新民主主义启蒙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新生活运动”试图使国民在生活习惯和精神上“脱胎换骨”,不要让西方人“看不起我们”。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发表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提出要以儒家“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以“改造社会、复兴国家”。胡适在1934年4月《独立评论》第95号发表《为新生活运动进一解》,对它进行了批评,着重指出,新生活运动应该是公民教育运动,而不应该把它变成政治运动。新生活的基础应该是经济的与物质的,经济水平太低,是难以培育出新生活来的。

  1920年代的“村治”运动,到1930年代,发展到上至政府下至知识分子大力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而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农民的国民教育。如扫盲和文化教育、移风易俗、倡导合作组织、加强农村自卫等。特别是晏阳初与陶行之等,更是致力于平民教育。国民政府与教育人士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大力倡导“民众识字”,否则“中国有3.2亿人不算得是国民”,强调,“有眼不会识字的瞎民,怎能算做一健全的国民而监督政府呢?怎会不受一般政客官僚野心家的摧残蹂躏呢?”,把“读书识字”看作公民教育的“万灵丹”。识字教育的经典读物为晏阳初首创的“千字课”。有《平民千字课》、《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及《农民千字课》。课文提倡一种识字、工读、自立、爱国、合作合群、勤俭节约、劳动神圣、注意公共卫生的公民价值观。在晏阳初主持的河北定县乡村建设实验中,建立了以公民服务团为基础的乡镇委员会制度。

  第四阶段,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改造、整风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为主题而开展的,由于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总体性组织系统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全面控制,个人在计划经济和公有体制中成为“单位人”,公民教育被简化为一元化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阶级与阶级斗争教育。这一时期对农村进行了普遍的扫盲教育,“大办”农民夜校与农村中学,大规模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也对农村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市场化、社会的差异化与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公民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教育在现代化理论的新视野下得到较深入探讨,实践上也迈开了步伐。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公民参与有序扩大,公民意识教育被提上政府议程。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2005-2006年《新公民读本》系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中共“十七大”特别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并再次承诺要确保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百年省思

  “公民”运动历经百年沧桑,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取得很大进展,但也一再遭受挫折。为什么呢?

  首先是长期的经济不发达,不能提供普遍的公民教育与公民社会成长的经济社会基础。建国以前我国还有90%的经济停留在古代,停留在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水平。社会化大生产只是小农经济汪洋中的“孤岛”。建国以来,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体制的高度集权化与僵化,一方面抑制了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出现了“瞎指挥”的不断折腾,因此,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仍然处于普遍的贫穷状态。

  其次是“公民”运动与农民运动在互化的过程中,为农民运动所消蚀。“公民”运动虽然传播的是现代启蒙观念及其行为规范,但农民运动所强化的恰好是传统的小生产者观念、自然经济观念、重农抑商观念、排斥科学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反知主义、强大国家力量的平均作用、闭关锁国的排外主义、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家族主义等,根植于中国农村的现代革命力量以及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化力量也不能完全幸免于这种观念的侵袭。

  “公民”运动总体趋势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扩展其范围,提升其内涵,由个体行为拓展到群体活动,由精英行为拓展到民众运动,由主体被动灌输,趋向主体自主自觉,由抽象人权落实到具体人权。特别新文化运动,把公民教育的主要对象确定为广大的青少年,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运动与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运动把公民教育对象拓展到广大的农村与农民身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育与发展,社会出现差异化、多元化、中等化与参与化的趋向,公民社会在形成之中。特别是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每个人的权利、生命价值以及社会参与得到真正的确认与落实。公民教育与公民参与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之必然,也是中国现代化之必须。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从“汶川大地震”走进历史的深处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1

评论前必须登录!

 

  1. #1
    hell
    hell16年前 (2008-10-07)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