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高通胀的真正'推手'

Michael Pettis/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围绕其成因的讨论也日渐升温。周三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3%,令今年第一季度折合成年率后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2.9%。
食品价格上涨在整个CPI升幅中“贡献”良多,自去年开始中国的食品价格已累计上涨了21%。经济学家们将此番价格飙升归咎于气候恶劣、牲畜疾病以及配送系统不畅等等原因,并普遍认为这股势头不会持久。若不包括食品价格,当月CPI升幅为2.2%。

这些初步迹象似乎表明,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即使不是全部、也应主要是由暂时性的食品供应紧张引起的。按照这种观点,一旦食品生产恢复正常,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就会迅速烟消云散。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食品价格上涨固然会推高CPI,但它们并非引发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某一特定商品价格上涨时,它通常应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而非整体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由于食品涨价,中国家庭在采购食物上的开销加大,在其他方面就相应减少,由此导致的消费下降应会给其他商品的价格带来压力。

理论上来讲,其他商品的降价趋势应能充分抵消或说补偿食品涨价的影响,如此一来通货膨胀也就会被化为无形。当然,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里,价格变化未必能自动地“此消彼涨”。不过,价格补偿的压力的确存在,而且我们有可能计算出剔除食品价格后商品及服务价格应该出现怎样的降幅。由此经济学家就可以衡量出食品价格上涨给消费指数的其他组成部分带来了多大的降价压力。

在做这个测算时,我们注意到中国央行把整体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区间设为1%-3%之间。倘若货币政策真的和这一目标水平相适应的话,那么在食品价格上涨21%的情况下,非食品价格必须出现非常显著的下降才能使央行不脱离目标轨道。具体来讲,非食品价格将需下降6%甚至更多才能实现央行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

要指望CPI数据所追踪的非食品价格出现6%的下降未免不太合理,但在不太久远的过去,中国许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确曾表现低迷。诚然,价格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经济学家谓之“价格粘性”。然而,就算希望非食品价格出现这么大幅度的降价不现实的话,食品价格的激增无论怎样都应该给非食品价格带来实实在在的下行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也能多多少少给整个价格体系带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

但迄今为止,我们什么都没有看到。今年1至3月间,剔除食品价格因素的核心CPI升幅从1.6%扩大到了2.2%。这和所谓通货膨胀急升是由短期食品供应紧张造成的观点完全对不上。

所以可以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太过宽松,它才是通货膨胀背后的推手。人民币估值偏低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合力推动投资资本及投机热钱加速涌入中国,造成了太多钱追逐太少商品和服务的局面。而中国政府显然也未能通过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严格限制放贷等措施来有效化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形势进一步恶化。

食品供应紧张掩盖了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正是货币政策将更多资金引出非食品商品及服务领域,并转向食品。但是,食品供应问题只是掩盖了货币政策对物价的上行压力,它并非造成这种压力的元凶,因为这种压力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正是拜食品价格的反常激增所赐,通胀压力没能在非食品领域找到出口,食品价格的猛涨吸收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度需求。一旦食品价格不再如此迅猛地上涨,通胀压力将在更广泛的商品及服务领域显现。

这就是为什么最新的CPI数据令人感到担心的原因。它表明,食品价格飙升时非食品价格非但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抑制通胀或通缩的现象,反而也在加速上涨。如果中国金融部门再不大力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那么通货膨胀显然还将持续,并将向其他领域蔓延,即使食品价格“退烧”也不能阻止这个势头。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中国高通胀的真正'推手'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