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居高临下的心理受到震撼:为什么不尝试向中国学习呢?

北京首都机场3号新航站楼于明天零时正式开航,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场”。这项中国公司决定不举行庆祝仪式的世界之最,却引起了西方,特别是英国媒体的关注,成为继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三个引起世界关注的大工程。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问道:“北京建设新的机场航站楼用了4年的时间,而希思罗机场的新航站楼则用了近20年时间。哪一种模式更好呢?”英国《独立报》则报道称,“此事值得比较。两座新机场都是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中国在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项目上聘请一位英国建筑师,这个事实就说明中国准备向我们学习。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尝试向他们学习呢?”
“它更像一个小小的国家”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知道北京首都机场3号新航站楼又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法新社、英国《每日电讯报》等西方媒体报道称,这个新的机场航站楼拥有 445座电梯、1800英里长电缆、一个能够容纳7000辆汽车的停车场。它占地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英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比伦敦希思罗机场5座航站楼加在一起还要大,它也使北京首都机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是仅次于阿姆斯特丹阿斯米尔鲜花拍卖市场的世界第二大建筑,以前经常被称为世界最大写字楼的五角大楼也将被它比下去。

英国BBC驻北京记者詹姆斯・雷诺德在报道中感慨说:“它看起来并不像一座机场航站楼,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当你降落在这个机场时,它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充满敬畏。”BBC于27日播发的这篇题为“巨大的机场,为了中国的宏伟雄心”的报道称:“从空中往下看,新建的3号航站楼被设计成中国龙的形状,房顶上的探照灯描绘出了龙的轮廓。当新的机场航站楼正式开航时,它的年吞吐量将达5000万人次。目前,北京首都机场的客流量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中排名第9位。”

这位英国记者立即联想到伦敦也即将开通的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他在报道中写道:“现在,那些管理希思罗机场的人可能想要把目光转向北京了。北京建设这个新航站楼只用了4年的时间,而希思罗机场建设新航站楼却用了20年的时间。” 雷诺德在有关新机场的新闻发布会上把这个疑问提给了中国机场的官员。来自北京首都机场的董志毅(音)回答说:“伦敦用了20年时间,他们应该是用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设计。对我们来说,我们在4年完工是为了实现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有一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的传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3号航站楼的开通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奋的表现。”对于这一回答,雷诺德称,“尽管北京民众对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太多发言权,但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机场。现在,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要超越世界其他国家。”

中国速度更让人惊讶

北京机场3号航站楼的建设始于2004年8月,将于2008年2月29日零时正式启用。英国独立电视台报道说,让人惊讶的不只是北京3号航站楼巨大的面积,更是它兴建的速度。《卫报》的报道说,北京3号航站楼的规模,是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的两倍,但在筹划和兴建上,只花了5号航站楼一半的费用,以及不到1/3的时间。《独立报》也说,中国建设新的终端并没有经过冗长的规划、咨询过程,从2004年开始到本周开始运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比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的“设计时间”还短。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20年前,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的中国机场破落、寂静。然而,上月中国官员说,到2020年,中国97%的机场都将重建,届时中国机场总数量将达到239座,其中将有13座机场的年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报道称,“北京的扩张并非只为炫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飞机乘客的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几百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85亿人。”

BBC在报道中引述两座机场的设计师福斯特爵士的话说:“中国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洲需要200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改变的步伐太快了。”

西方找到了可比之处

“北京机场新航站楼之所以能引起西方媒体的不少关注,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找到了可以进行直接对比的共同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正处在新一轮建设潮流中,像国家大剧院、鸟巢等,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北京新航站楼也是如此。西方人一下飞机,就看到了与他们的现代生活和物质文明相同水平的东西。这些建筑,与西方是在同一个标准之上。所以,西方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

英国希思罗机场一直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但现有的四座航站楼中有三座建于1968年以前,随着客流的大幅增加,英国决定建5号航站楼,但遭到附近居民的抗议,工程拖延至今。路透社26日发自伦敦的一则报道称,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下月将开放,但抗议者们也开始云集。不过,希思罗机场1/3的航班都曾遭受延误命运,商界人士长期以来也抱怨误机浪费了宝贵时间,并使他们十分沮丧。

对于差别巨大的建设速度,英国《国际建筑评论》2月26日在评论中质疑,“如果北京能够做到,为什么伦敦不能?”《独立报》称,“中国速度”是首先值得学习的积极经验。报道称,“这一对比相当令人恐惧。除了扩建北京机场,中国正计划在未来10年建造97座新的地区机场,其中45座将在未来5年完成;英国自1987年伦敦城市机场投入使用以来就没有建过新机场。我们在为我们目前的核电站的更替而苦恼,人们又强烈反对建火电站;中国每4天就落成一座新电站,去年投入的新发电量超过英国总发电量,尽管大部分都是烧煤的火电站。”报道称,与中国速度相比,英国的官僚制度显得太僵硬。第二个经验是有关平衡个人和集体权利方面,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建设一直受到阻拦,大约数千名示威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了保护,但超过1亿旅客的集体权利没有得到尊重。不过,该报道也认为,“中国速度”也有两个负面教训:一是中国发展有“一种我们不能容忍的残酷性,许多人因为发展商的攫取而没有得到适当的赔偿”;另一个是“中国追随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浪费能源的模式已被公认是错误”。

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称,北京机场新航站楼的亮相只是中国近年来大规模基础项目建设中的一个。今年6月,总长36公里的世界最大跨海大桥将在杭州湾落成。中国近年来基础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是过去50年来前所未有的。报道称,中国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隐患。比如,中国以50%的高速兴建高速公路,最终使大量农田消失,更重要的是,许多农民并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补偿,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现存的城乡社会矛盾。

冷静看待“中国速度”的背后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的卢宜宜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关于效率的问题,必须看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区还处在十分贫穷和落后的状态,许多基础设施需要迅速建设起来以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允许拖耗太长的时间。中国的政治制度允许大家集中所有资源,快速完成某个项目,民众也充满追求快速发展的激情。而英国已经是个发达国家,基本设施的建设早已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完成,现在只是完善,处于“锦上添花”的阶段,花更长的时间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如制作精细的环境评估报告,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现在也在慢慢开始考虑这些因素。卢宜宜说,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如此小的国土曾一度统治地球上将近一半的土地,现在依然是全球金融业等经济中心,这不仅仅依靠效率,更依靠精细的制度保障。英国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不久前曾经致信南京,提醒称该公司80年前设计的南京一建筑物已经到了设计年限,建议拆除。这一小小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讨论。英国就是靠这样精细的制度保障在众多行业获得了国际声誉,而这些制度和原则的建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倪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建设,通过量的积累,现在成效越来越显性化,达到了质的变化。以前西方国家看中国是俯视的角度,带着心理优势,但现在看到了中国高速发展的成效,居高临下的心理受到震撼,眼光从俯视开始向平视过渡,这种平等的心态对双方的交流是有利的。另一位中国经济专家称,中国经济增长和建设速度较快,从总体上是好事,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需要这样的速度。但这种速度也可能带来我们今天还看不清楚的代价,因此,对来自外部的质疑甚至批评,中国首先应该冷静地对待,要有听得进去的肚量,然后我们还要有理智判断的能力,用自己的脑子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居高临下的心理受到震撼:为什么不尝试向中国学习呢?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