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国庆60周年大阅兵细说

阅兵的历史考据

《左传》里有句著名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即将到来的国庆大阅兵(大型庆典仪式),既是“祀”,也是“戎”,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欢迎。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做“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

古代统治者如此定期阅兵,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情况外,主要还在于向百姓示威。如春秋时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威仪),未生其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另外,还有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的不定期的阅兵,称“观兵”或“观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在战前鼓舞士气外,更主要的则是为了向敌方示威。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在汉代,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其中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朝代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活动。

清代时,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

在西方,“阅兵”这个词,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这是军队的一种礼仪。早在古代埃及、古代波斯、古代罗马时,就经常有阅兵式。古罗马时期,军队远征回来,都要举行阅兵式,庆祝凯旋,并修建凯旋门。后来我们知道,最著名的凯旋门,是拿破仑时代修建的,为了走过他取胜的军队。

集体主义美学的迷思

文化学者朱大可说:“阅兵是古典战争时代的创意,它是强大的武器系统和强大的士兵集团的双重表演,表达着征服、规训和服从的语义。此外,通过整齐划一的步伐和节奏,模仿高度机器化的运作,还能制造一种集体主义的美学魅力—大型团体操的效应也是如此。”

“团体操”这个词很有意思,只是,只有将它与上世纪前半叶的那个德国女人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2003)拍的《奥林匹亚》中的团体操相联系,才能说明问题。画家陈丹青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说:里芬斯塔尔并未因第三帝国的失败而完全消失,她的游魂,至今仍然有效。

《奥林匹亚》是奥运会的纪录片,但是传送和回荡着的仍然是一贯的强意志美学,或称权力美学。什么叫权力美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将政治生活审美化。这种审美旨趣,不是在艺术中加入政治的色彩,而是将政治生活艺术化,按照本雅明的说法,“人的自我异化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人们把自我否定作为第一流的审美享受去体验。”

大约是在2003年春天到秋天的时候,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通过朝鲜驻中国大使馆的批准,获得了赴朝鲜采访的签证。采访的对象是朝鲜政府指定的大型团体操中的两位小体操运动员。这次西方人史无前例地深入朝鲜人家庭的采访记录,却以《State of Mind》(国家精神)来命名。这就是西方人眼里的“超级”团体操,甚至包括“超级”阅兵。

以上肯定有不少过度诠释的内容,而且团体操和阅兵不能完全混淆。团体操是文艺,文艺被一体化,有很强的政治象征意义。但阅兵是军事仪式,在军事传统里,军队的一体化是天经地义的(所谓服从为天职),是军队的基础功能。

但军人身着笔挺的军服、雪白的手套、锃亮的马靴,在一个步点中行进时,透出的美感更有杀伤力,因为在团体操的集体主义的美学之上,又勃发出庄严的崇高感。莱妮•里芬斯塔尔里程碑式的纪录片恰恰是拍阅兵式的《意志的胜利》,画面威武雄浑,大气磅礴,整饬严密,撼人心魄,在记录片的历史上至今没有人敢说自己的拍摄技巧超越了她。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教授曾说过,他从来不敢把《意志的胜利》完整地放给学生们看,因为看过这部片子后有超过60%的学生成为纳粹追随者,其余的40%只需要再看一遍即可同样达到这种效果,最优秀的演说家加上最优秀的鼓动家配上最为世人激赏的记录片,海啸般的冲击波没有几个年轻的生命能够抵挡得住。

里芬斯塔尔被自己缔造的美学力量遮蔽了一辈子,以至于她在70多岁时都不能顺利地举行一次摄影展,她跟媒体说:“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因为像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这样的文化人一直对这种美学保持着警惕:“莱妮被平反为美的祭师,并不见得是好现象……莱妮不是一般的唯美派那样浪漫地玩人类学,她的作品的力量,会引导我们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各式各样有害的宣传。”这在中国当代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个体的觉醒、走向公民社会的过程中的语境下,文化学者们的过度诠释,或许是对历史的防卫过当,但确有其意义。

男性荷尔蒙的勃发

大阅兵的“性别”气质似乎是不用过多评判的,战争和男性荷尔蒙的关系微妙,还有一句话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中国曾经有个泛军装时代,那时全国一片绿,军装替代时装成为一种主流美学,并且至今还在中国社会发生持续性回响。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走红,就是一个证明。但军事崇拜是一种复杂的集体心理,其中既包含对权力的膜拜和对战争的嗜好,也有男性生殖崇拜的意味,也就是所谓的“阳刚”崇拜。男性青少年应该都有过这种军装癖的经历,它是男性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自我辨认的需要。
大阅兵可以说是一场散发着雄性荷尔蒙气息的盛大仪式。大炮等雄纠纠气昂昂的武器在符号体系中一向被视为男性的隐喻。反过来,军事仪式也可以激发男性的荷尔蒙。因为“力比多”(libido)的丧失对于所有男性来说都是无法面对的噩梦。在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这种健康的荷尔蒙表现在花匠身上,而查太莱代表的则是弗洛伊德所担心的文明人的趋向—“力比多”的彻底丧失。

一次成功的阅兵,实质上是一种成功的政治仪式,可以带来神话一样的效果,实践着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效。在这个意义上,甘阳等学者都是极其赞成大阅兵的。男性气质作为“第一性”,一向是受到高度评论的气质,所谓大国雄风,这个“雄”字很关键。

大阅兵中也有很多女兵。1984、1999年的两次大阅兵中的报道中有这样的话:“在以男兵为主的阅兵中,女民兵和女兵方队的出现常常会赢来更多的掌声。……过去一直穿长衣长裤的女兵突然穿起了马靴、藏蓝裙子、绿色上衣,精神抖擞,令人印象深刻。”

1984年以来的这种变化,把女兵由完全掩没在男兵中的“长衣长裤”一变而为“马靴”、“藏蓝裙子”的“令人印象深刻”形象。从服装角度来说,“长衣长裤”时代是毛泽东时代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遗留,性别的外在差别被抹平了。但在邓小平时代,则以女性化的“裙”加上男性的阳刚气质的“马靴”,这样的服装组合巧妙地既保留了大阅兵的总体的阳刚气(这一保留是由“靴”所带来的),又使得女兵的出现成为亮眼的“点缀”,于是新的隐喻内涵也产生了—性的内涵。难怪报道接着写道:女兵方队体现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完美结合”。时代真的变了。

在阅兵强大而整齐的阵容中,祖国的强大跟男性的阳刚、英雄气质之间建立了一种转喻的联系,而女性主义者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从国家角度而言,大阅兵当然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好方式。但从女性的角度而言,大阅兵与她们关系淡薄却又暧昧,就像足球运动一样,虽然有无数的女球迷,但她们或者明白或者真的不知道,在球场边穿着性感短裙跳舞的“足球宝贝”,才是她们在这个符号体系中的真正位置。

仪式化的震撼

仪式是对集体情感的一种肯定方式,一个群体的集体情感越需要肯定,仪式就越多、越隆重。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由自在的,是非集体性的,所以,一个社会要肯定某种集体情感的真实,就会反复地举行某种仪式。

仪式总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重复性的,以摄人心魄的虔诚方式,去震撼群众的庸常状态。大阅兵正是如此。

真正的仪式总是可以归类为两种:感性的狂欢仪式和精神的庄严仪式。大阅兵本属于后者,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大家对阅兵意义的认识几乎是一样的—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感振奋、最为神圣的庄严的仪式。但时代进行到今天,大阅兵身上的军事、政治意味比以往冲淡了很多,阅兵的着眼点反而更多的是针对国内民众。

众所周知,作为“国之大事”,一国军事力量对于普通国民也时常是保密的,国家武装力量的成色往往只能在突发事件中才能得到检验。于是,和平状态下,大阅兵更像是军队向国民的汇报演出。所以,今年的大阅兵仿佛有了与民同乐的真正的节日气氛。

链接:世界各国的阅兵

中国人爱阅兵,因为这是中国古时候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有阅兵的传统。

在发达的欧洲,这项从几千年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了的阅兵做法,目前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保留这个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德国和意大利就没有了这个传统,可能跟他们在“二战”中战败有关系,所以在这两个国家里很难看到军队跟日常平民生活交叉的大型活动。但是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却经常举行阅兵式,或许和他们是战胜国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1941年阅兵,堪称“二战”转折点。那一天,一个盛大的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接受检阅的苏军士兵通过红场,直接奔赴战场。最终他们创造了一个冬天的神话。

法国几乎每年的国庆节都要搞阅兵式,因为是在巴黎市中心举行,所以没有重型武器的展示,但是有骑兵和轮式装甲车参加。骑兵就是专门为各种仪式而保留的队伍,不能参战打仗,只能表演。就像我们中国天安门的国旗部队一样,专门做礼仪活动的部队。俄罗斯现在也不是每年搞阅兵,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包括卫国战争胜利整数纪念日等。

英国的国庆日是女王的“官方生日”,从1952年登基以来,伊丽莎白女王每年都参加“皇家阅兵式”。受阅士兵的服装仍然是古代民族式样的红色束身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熊皮帽,手持佩剑,胸佩绶带。女王乘坐四轮车进行检阅,成千上万名群众挤在从白金汉宫通往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的大路两旁,欢呼致敬。

7月4日是美国国庆日,华盛顿一般举行焰火活动,阅兵式则难以看到。美国军队自身的展示和阅兵是有惯例的,但接受检阅的都是退伍老兵,受勋、立功的退伍老兵往往走在最前面,更像是游行。

其实中国和朝鲜以及许多前华约国家的阅兵典章都承袭自前苏联(中国在正步方面加上摆臂,以适合东方人的美感。朝鲜军队照搬苏式正步不摆臂。),而前苏联阅兵也吸取了普鲁士阅兵的精髓,特别是正步,那种踏地有声的气势,很有震撼力。总体看,俄罗斯、朝鲜、中国都是世界上阅兵最出色的国度。

2009大阅兵猜想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庆阅兵差不多是时间间隔最长的。过去的10年正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10年,是中国军队转型最关键的10年,这使得国庆60年大阅兵成为世界上最值得期待的一次阅兵。

阅兵是一场盛大的汇报演出

在信息时代,面对无孔不入的情报触手,大阅兵在军事上究竟还剩下多少现实意义?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把假想敌设定为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同一个量级的对手,大阅兵在传统上所具有的国力展示、威慑等功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凭借间谍、现代化的侦搜手段,甚至是民间交流,其军事决策部门就足以掌握大量信息,并据以分析判断出诸如中国军事装备的更新动态、战略调整及其背后的意图。对这个量级的国家而言,旁观一场军事演习,或者审视军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从中得到的有价值情报,就远超表演意味浓厚的阅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观察汶川地震时中国军队的救灾行动,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军队的反应能力,士兵的精神状态,大兵团调动过程中的指挥和通信及后勤保障能力,以及一些特种装备的数量及其使用情况等等—比如,许多西方国家在分析汶川救援行动中,都提到中国军队直升机数量不足,质量落后,相信这必然会影响到其对中国军队特定条件下军事行动能力的评估。无疑,这样的观察显然更加直接、通透。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大阅兵就毫无意义。由于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政治地缘环境,比如许多国家和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主权纠纷,因此中国军队需要应对的对手也大相径庭,常常并不总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任何军事实力的展示,包括阅兵,都会对潜在的对手构成威慑,成为政治手段的有益补充。不过,一国的军事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存在,阅兵无非就是个有意识地广而告知罢了。

具体到2009年大阅兵,由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举行的一次阅兵,而且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逢十”阅兵的惯例,因此其军事、政治意味相应被冲淡了很多,大阅兵的着眼点反而更多的是针对国内民众。

众所周知,可信的军事力量是满足国民安全需要的保证,安全则是纳税人希望国家优先承担的责任。于是,和平状态下,阅兵就成为唯一能够让纳税人检验其纳税是否物有所值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2009年大阅兵更像是军队向国民的汇报演出。

国产新装备领衔主演

在知名军事评论员宋晓军看来,建国60周年阅兵式必定是一场规模盛大的庆典。对于这场庆典,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崔向华大校认为,民众可以从阅兵中看到许多,比如国力军威、武装力量的体系、武器装备及其制造工艺,军兵种的协同能力等等。

但在普通人眼中,大阅兵的主角可能只有两个:训练有素的战士—齐整的队列方阵是中国军队的保留节目,身着2007式新军装参演官兵显然也会为之增色不少;但更重要的则是武器装备,它们的出场才是整场演出的高潮,而那些神秘的新式飞机、坦克、火炮、导弹,它们则构成高潮部分的华彩乐章。如果没有了新兵器,大阅兵无论如何称不上完美。

按照中国历次军演的惯例,凡是事先通过公开渠道亮相并已经列装的新装备,一般都会出现在国庆大阅兵这样重大的场合。

陆战装备占尽地利。常规兵器中,被军事爱好者称为“陆战五虎”的99式主战坦克、86A步兵战车、122履带式火炮、红箭-8导弹发射车、100毫米轮式突击炮将会串起整个机械化方队。它们是解放军陆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军队少数达到世界第三代陆战装备的一种,装备数量还比较有限。届时,99式坦克会与其早期型号96联袂登场,由于这两款坦克及其后续改型十分相似,如果读者到时候发现几种相似的现代化坦克中,有一款炮塔前装甲倾斜角度特别大的,差不多就可以认定是99式最新改型了。

作为中国陆军的最爱,国庆阅兵还将会给观众呈现全系列的火炮和导弹秀。

从30mm速射炮到155mm加榴炮的火炮家族中,摄魂夺魄当属最能体现“战争之神”威仪的大口径火炮。中国近十年在大口径火炮上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新型的155mm牵引加农炮和自行加榴炮,还有射程世界第一的“卫士”火箭炮系统—一般射程超过180公里,最新改型达到400公里,相信无论如何不会令观众失望。导弹家族的最大看点,当然首推上次阅兵中就曾现身的大杀器,遂行国家战略威慑任务的洲际弹道导弹DF-31,还有就是空防利器、初步具有反导能力的俄制S-300。另外,包括B-611等几种新导弹也会抢夺不少眼球。大阅兵最大的谜团悬疑恐怕也出在这个部分,不说被外电称为航母杀手的DF-25,即便是被坊间捕风捉影的中国战斧鸿鸟巡航导弹,就足以吊起人们的胃口,不过由于至今其真身难觅,所以最终只能是把想象继续留给民众。

武器大汇演中超级明星,当然是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新型战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空军几乎就是高技术的代名词。看看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战机的粉丝们这些年是如何如醉如痴,就可见一斑。此次阅兵,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大校称歼-10铁定登场。如果说还有谁能分走一些歼-10的风头,那恐怕就要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预警机了。由于一下子有三个型号,所以任何一个型号都会换来一片尖叫的,而如果最后看到的居然是大预空警-2000,那恐怕将会是此次阅兵给予人们最大的惊喜。当然了,老面孔的强-5、歼-7E、直-9、米-171,旧貌换新颜的歼-8、飞豹、轰-6,还有和歼-10同属三代机歼-11、苏-30将会成为歼-10最佳的引路人和伙伴。至于过去几年中新闻媒体的宠儿“枭龙”战机,由于未见披露中国空军列装的消息,所以基本能确认不会出现在国庆节的天安门上空。

最值得期待的阅兵式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阅兵式相比,中国国庆阅兵差不多是时间间隔最长的。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面前,10年时间足以让一国的军事力量出现代际的跳跃。更何况,最近的10年也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10年,是中国军队调整转型最关键的10年,这使得国庆60年大阅兵成为最值得期待的一次阅兵。

中国军队这次转型的动力,直接来源于最近的几次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带来的巨大震撼。上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美国在伊拉克、前南斯拉夫实施了多次一边倒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从而标志着人类战争形态进入了新的阶段。事实上,人类最优秀的创意往往是首先应用于军事,每一次技术进步引发的战争理念的跨越,无不伴随着血淋淋的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充斥着这样的回忆。正是这样的历史与现实,迫使中国军队开始了1949年以后最深刻的一次转型。这次转型的目标,引用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大上的话就是:科技强军,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的新模式,打赢信息化战争。现在,到了国民对军队的转型进行检阅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1989年前后,中国军事建设被迫让位于经济。当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一举突破到信息化时代时,中国军队甚至连机械化尚未完全实现。但中国当初的军事理念调整却锁定了要紧跟国际军事的发展潮流。用马鼎盛先生的话说,这意味着,中国一方面要完成机械化的发展阶段,同时补上信息化的课。那么,2009年大阅兵,能够让国民感受中国的军事变革的成果吗?

这一点似乎已经可以确信无疑。此次大阅兵尽管更多是“表面功夫”,但透过这些表象,人们将会发现,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一支能够将更高效快捷的指挥、更好的机动性、更强大的打击力、更佳的生存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初步具备打一场高技术战争资格的军队。

尽管体现信息化、高科技成果的那些芯片、数据线、计算机大多隐藏在冰冷的金属下,而且人们也很难想象它们在现实中的使用效果,但相信普通的民众会发现,今年的阅兵式将是技术装备、新装备出现最多的一次,除了歼-10、预警机,新式坦克装甲车辆,连过去的一些老装备都因为制造工艺或者技术升级而显得神采奕奕,这意味着中国打持久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会发现,阅兵方队中,履带、轮式等自动化战斗车辆的比例占据了压倒优势,这意味着中国的许多部队初步具备了全地形综合作战能力;更细心的民众还会发现,99式坦克、86A战车等兵器的表面要比从前平滑了,甚至我们的导弹也不再是傻大笨粗;爱好军事的朋友或许还能发现,一些主战装备上安装的传感器变得小巧可爱,大马力发动机轰鸣强劲而平稳……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演出开始吧!

链接:共和国国庆阅兵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总共举行了13次国家阅兵,都是在国庆节举行的。分别是:

第一阶段:1949-1959年。(每年一次,共11次)

建国以后,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4架是携弹飞行。

•1950年第二次国庆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1900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1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本次阅兵还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1952年第四次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本次阅兵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武器。还有乘坐160辆摩托车的摩托化步兵方阵。

•1953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1954年第六次国庆阅兵,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并没有跳伞。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1955年第七次国庆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第一次阅兵,部队官兵穿着新制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军容焕然一新。

•1956年第八次国庆阅兵,是十三次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应邀参加中共八大的五十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参加了观礼。阅兵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7年第九次国庆阅兵,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接受检阅。

•1958年第十次国庆阅兵,最引人注目的是解放军在开国后创建的军事学院和步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空军、海军等军事学校的将校学员们。

•1959年第十一次国庆阅兵,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是前十一次国庆阅兵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达70万人。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由中国自行制造。

第二阶段:1984年。(第12次)

1959年阅兵后,由于国内形势原因,此后,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此次阅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这是“文革”结束及对越反击战后的首次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凛然军威,也极大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

第三阶段:1999年。(第13次)

1999年,为庆祝建国五十年华诞,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世纪阅兵式。此次阅兵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富强后的第一次阅兵,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后的一次阅兵。是依然震撼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的一次阅兵。

此次阅兵参阅军种全,兵种多。参阅的陆、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装,代表了中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这次国庆大阅兵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参阅部队都是精锐之师,这样的规模和阵容,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中国国庆60周年大阅兵细说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