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不排除热钱集中出逃 汇率政策可能调整

央行副行长苏宁在接受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专访时明确指出,外汇资金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不仅加剧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加大了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也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集中流出而冲击经济的风险。”

  “有一定比例的异常外汇资金,主要通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利润汇回、侨汇、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地下钱庄等渠道流入境内。”苏宁称,央行将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有效防范资本流动的冲击。

  决策层早已瞄准热钱

  作为央行副行长,苏宁的表态理所当然地可以被理解为决策层已经高度关注热钱“大进大出”所带来的风险。

  而事实上,这并不是监管层第一次对此进行提醒。在央行于8月15日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罕见地强调要“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而细观央行在8月14日公布的新“三定”方案,“防范金融风险”则几乎是其“潜台词”(详见早报8月15日B14版《央行新职责:金融安全列首位》)。

  央行的担忧显然不是无的放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走低,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担心是由于外资撤离的抛压所致,都开始将手头的人民币重新换成美元了。”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此前曾进行过相关的测算,目前潜入我国的热钱可能多达1.75万亿元之巨。即便按照市场上最为保守的估计,热钱也约有4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如果突然流出,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学者激辩流出之忧

  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告诉早报记者,目前宏观经济基本面不容乐观。“热钱”揣着对前景不明朗的担忧,选择离开不足为奇,“从1994年和1997年的金融危机来看,经济放慢往往先于外汇资金大规模的流出。”

  “此外,由于政府更倾向于‘制度救市’,而不是直接投入资金‘托市’,这使得大量投入中国资本市场的热钱开始考虑‘掉头’流出中国。”孙立坚说。

  深圳第一创业证券经济学家王皓宇更是直陈:“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没能阻止大规模资本流入,我认为也将无法通过资本管制来控制资本外流。”

  但也有不同声音。

  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由于用外汇储备增量与直接投资(FDI)和外贸顺差之差来衡量资金的净流入或“热钱”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因此近几年外汇资金的净流入并不一定会导致未来资金的大规模逃离。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的观点是,中国出现“资本外逃”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是由于经济的基本面向好,并且现行的资本账户管制仍然非常有效。

  汇率政策或调整

  从苏宁的表态来看,决策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台更为严厉的后续监管政策并非没有可能。日前公布的央行新“三定”方案,央行特意新设了汇率司。其时多位专家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此举意味着央行将“前所未有地重视汇率政策”。

  无独有偶,就在前天,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对“热钱”的管制成效提出了公开建议。其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对金融和经济安全将构成威胁,建议防止强化单边升值预期。市场人士将此解读为决策层将采取更加“治本”的办法,来提高抵御热钱的“可操作性”。

  孙立坚就指出,虽然国家可以通过紧盯大笔交易和集中一段时间盯小额交易的方式来防范热钱突然流出,但如果企业通过虚报定价来“配合”外资,政府将会很难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亦有观点指出,政府可以通过稳定资本市场的办法,来防止外资的大规模的突然流出。

大陆:国际热钱窥伺中国粮市震动中央

粮安天下
有关国际热钱进军中国粮市的信息近来在网络上流传。

从国际背景看,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下跌,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更是出现暴跌。因为股票与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全球范围内规模巨大的热钱把投机重点转移到石油和粮食上来,从而导致石油和粮食这两项影响着人类衣食住行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再看国内的情况,今年我国夏粮丰收之后,粮食价格继续在低价位徘徊,同国际市场的价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的蔬菜、猪肉价格去年以来涨上去了,许多原材料的价格涨上去了,而惟有粮食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上涨,粮食价格将上涨的预测不断流传。

热钱窥伺、CPI上升、国内外粮食价差拉大,正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粮食“安全岛”形成剧烈冲击。

而一旦我国现有的粮食价格体系“失守”,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稳定。

严峻的形势,已引起自上而下的关注。

近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眼下,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国际资本与跨国企业的动向,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需要提高外商进入我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同时,牢牢掌控粮源,搞好粮食的托市收购,加强国家储备,做到真正的手中有粮,进而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粮食价格偏低的现实,不能再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粮价稳定。应在确保宏观调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粮价逐年小幅提高,并使粮价上涨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其战略价值明显,因此也成为西方国家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新武器,中国粮食生产还要继续立足国内自给,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加大引进国外粮食生产的先进技术、先进品种,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万亿热钱今年春夏可能撤离中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5日报道:据某权威机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2007年有逾4,600亿(美元,下同)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流入中国。除揭示出流入速度加快外,报告还警告,今年3-4月和6-7月上市公司业绩公布期前后存在大规模撤离的可能。一旦投机者在楼股汇市获利后撤出,担心会重演亚洲金融风暴。
报告根据相关数据模型推算出,2007年全年有超过4,600亿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流入,而2002年到2006年5年间,流入资金在2,400亿元以上。如加上2002年以来外来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盈利留存3,000多亿元,现时在中国的境外资金总额超过1万亿元。

金额以数据模型推算

报告认为,中美汇率、利率升降对比和美国经济衰退是投机资金流入的主要原因。由于美国次按危机持续,相较流入增速,报告更担忧这些资金可能在今年大规模撤离。

报告分析,去年第4季度14家主要欧美银行中有7家亏损,没有亏损的7家中6家第4季度利润比第3季度显著下降。同时已有花旗、美林、摩根士丹利、瑞银等5家需注资。

按照利润下降趋势分析,这14家银行2008年第1季度亏损的将高达10到13家,因此在今年2月到4月需注资的银行将增多,已注资的则可能仍需进一步注资。

美衰退或令资金回流

由于流入中国的投机资金很大部分是上述金融机构设立的对冲基金,在这些银行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撤回在中国的「投资」。

报告强调,应将人民弊升值的预期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大幅度升值。

倡保持人民弊升值预期

此外,报告认为,中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其中通过虚假贸易和非贸易渠道进入的资金占非常高比重。当前的进出口申报体系存在严重问题,故建议国务院制定相应对策。

但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认为,报告估值「偏高」,「问题并没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