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欠债1.7兆 如何偿还贷款

去年,规模最大的大学──吉大,公开欠债逾亿元人民币的消息后,各大学的财务黑洞和危机有如地雷般逐一爆开,社会才惊觉,作育英才、培养国家栋梁的众多大学,竟然濒临破产边缘。

学者警告,若不立即采取行动,大学债务危机将演变成大学教育体制的危机。

债台高筑的大学并非只有吉大,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的邵鸿透露,南昌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负债均在廿亿元以上。而大陆人民银行统计,截至二○○五年底,全大陆大学贷款总额达二千零一亿元,部分大学因债务问题,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专家认为,二千亿的数字低估大学债务危机,大学的欠债,应在四千亿到五千亿元之间。

部属大学 欠了三百亿

以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去年省政府免除省内大学一百多亿元的贷款,但绝大多数的大学还是处于债台高筑的窘境。广东省政协委员调查,省内大学欠债平均是五亿元,每年利息负担高达三千到五千万元的学校,比比皆是。

各省的省属大学欠了一屁股债,中央教育部所属的重点大学,也是债台高筑。据教育部二○○六年公布的数字,八所部属大学,负债达七二亿七千五百万元(约三百亿)。

猛盖馆舍 借钱「圈地」

大学向银行贷款的钱,都用到哪?东北的黑龙江省,省内有七所大学,约向银行贷款逾六亿元,大部分的钱都花在基础建设:学校整体搬迁、漂亮的教学办公大楼、学生餐厅,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等,有的大学还建博物馆。这些正是各大学的主要负债源。

一些大学热中「圈地」,兴建大学城,举债多达数亿元。例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投资规模五亿元、广州某大学城投资一百廿亿元,这些投资,百分之八来自于举债。

长期欠薪 好老师闪人

大学的债务缠身,已严重影响到教学品质,一些大学为了清还贷款,大幅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或拖欠教师工资。湖南省政协委员朱传宏近日公开指出,湖南文理学院至少欠债五亿二千万元,长期拖欠教职员工的薪水,导致许多优秀教师流失。

学校没钱,索性将学生当成摇钱树,把欠债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负债廿亿的南昌大学,每年利息要一亿一千万元,全校年收入不到三亿元,无法还债;当地政府为让学校还贷,允许校方对在新校区上课的学生,加收百分之五的的学费。为增加收入,学校干脆把二万五千名大学生都转移到新校区。

提高学费 向学生榨财

提高学费,产生另一后果,学生负担过重,交不起学费,欠费的学生年年增加,该校每年有三千多万元学费无法收回。

今年,许多负债的学校将陆续进入还息还款高峰。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奇直接挑明说:「如何偿还贷款,现在是第一要务。」成为各大学校长当前最头痛的事。

随着还息还款高峰期到来,无法还钱、濒临破产边缘的大学数目愈来愈多,它们将何去何从,大学体制如何承受冲击,令教坛人士忧心忡忡。

大学与政府 千算万算

各大学的债务危机,有人认为是「大学扩招」政策引起;部分校长推给政府投入不足:即各校扩大招生后,共投入五千亿元人民币,政府仅投入五百亿元,其他都是大学自筹和贷款而来。

财政部官员则大喊冤枉,认为把大学债务黑洞完全推给政府,不负责任,大学债务危机是多种原因造成,除了扩招,经费不足、大学盲目扩建和投资都有关系。

北京大学「大学负债问题研究」指出,大学负债问题,应是扩招推出后,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学生数量急增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学三方各打如意算盘,促成大学办学「大跃进」造成的后遗症。

大学贷款始于一九九九年,即大学开端大规模扩大招生的第一年。一九九八年,大学招生一百零八万人,到了二○○二年,招生人数扩大到二百七五万人,数目成倍增长。

自二○○○年起,大学出现学校合并的风潮,讲究的是学校规模愈大愈好,于是,各地争相开发「亚洲第一大」、「中国第一大」的大学城。加上教育部门规定,每名学生要占多少校园面积,每个专业要达到一定招生量,达不到这些指针,一些专业就被停招,所以,各大学不断圈地,扩大学校规模。

当时,地方政府想借由大学城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向大学承诺,未来 可协助学校偿还银行贷款,具体的补助方式有政府全额还本付息,大学还本、政府还息以及大学还本、政府部分贴息几种。

地方政府的盘算是,大学向银行贷款建设,替当地政府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带来经济增长效益和促成当地房地产市场荣景。于是,在地方政府鼓励和引导下,许多大学直接向银行大量贷款,扩张操场、教学楼、办公楼乃至圈地。

长期以来,身负重债的各大学,并没有放慢贷款的步伐,银行也没有拒绝贷款。原因在于,大学不像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无法作信贷风险评估。

银行认为,大学有政府部门当靠山,没有太大风险,因此,竞相与大学签订「协作协议」,把钱借给已是债务累累的学校。

原本估算应是地方政府、大学和银行「三赢」局面,却因各大学高估自身能力,举债过多,庞大的债务和可能引爆的大学破产潮,成为三方难以解决的烫手山芋。

该讨论中国大学盲目合并改名的弊端了

近日出版的《2008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指出,上世纪末高校“并校”热、“改名”风,使陕西原有的地质、矿产、冶金、建筑、公路以及财经、医学等颇具影响、特色鲜明的“学院”全变成了“科技”、“工程”大学,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软资源白白流失,专业特色在全国的影响日渐式微。因此《蓝皮书》呼吁部分高校拆分和复名,在高教体制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蓝皮书》用非常正式的方式,捅破了一个重要话题—-高校盲目合并、改名的不良影响。合并办学为高校带来了如学科建设、招生分配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但盲目求大、历史特色丢失等“症状”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更是尖锐地指出: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到爆发之时,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前述背景之下,讨论一下大学盲目“合并”、“改名”带来的弊端,甚至讨论一下重新“拆分”、“复名”的可能,未尝没有意义。遗憾的是,虽然社会各界很热心,但处于漩涡当中的高校似乎并不积极,甚至干脆就是排斥的。

多少能理解高校自身的冷淡—-毕竟,很多学校已经合并了七八年了,合并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如果再拆分、复名,肯定又得付出很多成本。更主要的是,这等于某种程度承认了此前“跟风”改革存在的错误。花钱事小,面子事大,岂有不回避之理?

改革要少走弯路,少走回头路,这不错,但这决不意味着改革可以丧失自省的能力。纯粹为了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而一意孤行,很可能最终要走更大的回头路、更大的弯路。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作为国家公办学校,有些东西是可以学校“自治”,自己来决定的,但由全体纳税人支撑、每年能得到大量财政拨款的公办院校,又决定了它不能不顾公众的批评。一个理性的社会,没有什么公共话题不能拿出来讨论,是非对错,无不可以公开说。一个话题在“私下里”被批评得一塌糊涂,却就是不肯拿出来公开探讨,能说这样的“怪现状”是正常的吗?靠躲避、装糊涂,是不可能赋予一项改革存在的应有的合法性。

把有争议的话题拿出来讨论,得出一个公众可以接受的结论来,百利而无一害。一方面,公众看到的合并、改名,只是表面的变大了、人数变多了、认知混乱了,大家看不到各个部分的累加之后,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有机整体,如果各学校能用相关数据证明合并、改名有利于学校发展,成绩属于“九个指头”,负面影响属于“一个指头”,凝聚了大家的共识,这不好吗?另一方面,对高校跟风地改名、合并产生的问题如果能充分讨论,让大家尤其是教育系统的人能够认清形势,充分地考虑这个过程中大而无当、效率变低、无法融合等困难。知错能改,也不失为亡羊补牢,犹为晚也。

MP3分割合并小工具MP3 Splitter Joiner Pro MP3

MP3 Splitter Joiner Pro 可以将一个大的 MP3 文件分割成多个更小的片断或将多个 MP3 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同时也支持批量分割,您可以一次性分割多个 MP3 文件。软件还内建了 MP3 播放功能,使您在实际操作前可以对准备分割的片段进行预览试听。本软件也支持对分割或合并的 MP3 文件的 ID3 标签进行编辑。由于使用了直接处理技术,它可以完全保持与原始 MP3 相同的声音品质。

特别信息:Name:www.xdowns.com
Code:4358-1024-6521-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