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财通财经内参2010第47期 2010年3月16日

财 通 财 经 内 参
2010第47期
     总第476期 2010年3月16日
主办:营销服务中心 网址:www.ctsec.com 客服电话:96336
目录

一、楼市“玄机”:保障房“大跃进”(上) 1
二、楼市“玄机”:保障房“大跃进”(中) 2
三、楼市“玄机”:保障房“大跃进”(下) 3
四、楼市调控正式升为政治问题 4
五、中美经济战略交锋赢在“局外” 5
六、宏观政策“进退无常” 股市扩容“固守待援” 7
七、温总理“因时而动” 尚主席“未雨绸缪” 8
八、英镑遭巨量空头阻击 多空差额8 倍于92 年英镑危机 9
九、央行:宏观经济延续回升态势 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 10
十、再制造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出台 12
十一、平板电视“三包”细则年内出台 13

一、楼市“玄机”:保障房“大跃进”(上)
——保障房思路还在走老路
当“房地产调控已从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之后,各地方政府为了表达政治决心,相继推出了规模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规划,但在如何推进这些规划的实施上似乎却鲜见有同样的“觉悟”。回顾2007年以来各地保障房规划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博览研究员认为,目前地方政府所导演的保障房大戏存在典型的“大跃进”倾向。
在今年两会提出的最新的保障房规划标准中,中央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覆盖面相比08年底的“131号”文所提目标增长了一倍多,棚户区的改造目标则翻了3倍。其中,今年要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用5年时间完成1000万户棚户区改造。
而各地方版的“国11条”中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更加“宏大”:北京、深圳提出今年将保障房的土地供应、开工面积等提高到总建设规模的50%以上;重庆提出3年4000万㎡公租房计划;上海今年计划开工400万㎡经适房和800万㎡动迁房;海南省计划2012年实现保障房占房屋总供应量的70%……
历史似乎总是不断重演,人心却从未改变,无助的普通人仍对保障房寄予厚望。但迄今来看,保障房规划还从未实现调控房地产市场发展和保民生的任务。
实际上,“保障性住房”的概念早在中国住房市场化改革起步之初就已经提出,只是当政府在2008年推进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规划之后才引起人们重视。当时为应对2007年房价猛涨引发的民生问题,中央在2008年底出台“131号文”,提出用3年时间(到2011年底)基本解决747万户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和240万户棚户区改造,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经适房。
各地政府也纷纷“积极响应”,在中央的标准上进一步“加码”,许多地方政府在当时就提出要将包括保障房在内的低价住宅比例提高到70%,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目前来看,今年保障房规划似乎又回到了08年的老套路。
首先,保障房建设滞后的现状并未有所改观。去年10月底,人大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投资仅完成394.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3.6%;在地方上,除了北京的保障房完成情况稍好一些,绝大部分城市的实际开工、竣工进程都远落后于规划。以海南为例,该省08年计划新建经适房15026套,但到09年底,实际竣工量、在建量分别只占原计划的20.5%、62.3%。09年的开工计划则只完成了34%。
其次,保障房并未能发挥其“保障”功能,即使全国最早推动保障房建设、完工情况最好的北京市也是如此。全国工商联的抽样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经适房被中高收入阶层收入囊中。北京经适房被用于出租的比例达到48.65%,而普通商品房购买后用于出租的比例只有20.55%。实际上,即便在2009年,全社会经适房投资也不过1139亿元,在全年高达25619亿元的住宅投资中所占比例不过4.4%。
再次,截至目前保障房对房价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论是2008年的房价暴跌,还是2009年的房价暴涨,丝毫与保障房扯不上关系。
而除了规划上的“大跃进”,我们没有看到今年在实施保障房的政策思路和配套资金层面有明显突破,而这恐怕也意味着,要想完成今年的保障房标准,恐怕会面临比08年更严重的困难。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愿博览研究员的担忧只是杞人忧天。(博览财经)

二、楼市“玄机”:保障房“大跃进”(中)
——保障房障碍仍未根治
博览研究员认为,制约保障房建设的两大障碍并未在两会之后得到改善,反而有加剧的倾向。
障碍一:土地财政未见改善
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的根本障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一步加剧,对建保障房依然没有经济动力。
在今年两会报告中,没有任何调整“土地财政”的迹象,反而是强调“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赤字将破万亿等。如果不破解“土地财政”,想要彻底根治楼市痼疾无异痴人说梦。
事实上,土地出让金不仅是支持保障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40%),也是维持地方政府最大一项财政收入。09年楼市的火爆造成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全国30个省会、首府、直辖市的土地出让金高达7338.21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幅高达137%,在部分城市,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受进一步加剧的“土地财政”和中央今年严控地方融资平台两方面的影响,各地在楼市调控上更加消极。保障性住房既要挤占商业用地的收入,又会扩大地方政策的财政支出,可说两头不落好。在此情况下,我们难以相信地方政府会持续地、严格地执行保障房计划。
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政府仍在玩数字游戏或文字游戏:两会说保障房要增加到300万套,但很多地方政府提供的数字却不是这样的绝对值,大量都是增加100%、200%。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是在原有很低的基数上谈增长;保障房定义的模糊也让很多地方钻空子。
通俗上,我们认为保障房就是指廉租房、经适房和棚户区改造,但很多地方把所谓“普通商品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也列入保障性住房的统计口径,而这些普通商品房的价格其实远超国家规定的保障房标准。日前有地方政府又提出公租房的概念,富人也可租住,这更加剧了统计保障房的难度。
障碍二:土地供应难以落实
与地方政府宏大的口号相比,新增土地供应量却未体现出要适应于中央制定的保障房规划的迹象。
去年我国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按照我们每年实际新增用地300万亩来核算,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已在咫尺。因此国土部对增加土地供应量从未松过口。
虽然有传闻称今年土地供应量可能会有所上升,但从春节开始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土地督察”,到近日的“国土部19条”,国土部一直强调的是打击囤地、挖掘存量未利用土地,而对新增加供应则采取了回避态度。
而囤地问题的根本同样也在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在“土地财政”不改变的情况下,存量土地的挖掘前景其实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调控地区,既难以挖掘存量土地,也根本没有足够的新增供地来保障房的建设。
我们认为,今年新增土地供应量即使有所增长,恐怕也只能稍稍缓解商业用地的紧张局面,根本无法适应今年快速上涨一倍有余的保障房土地需求量。(博览财经)

三、楼市“玄机”:保障房“大跃进”(下)
——配套资金恐难落实
在各地宏大的保障房计划背后,各界一直小心回避着一个敏感话题:与保障房庞大规划相配套的资金从何而来?
很明显,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宏大的计划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直接困境。
尽管人们可能没有办法精确地计算出建设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间的缺口,但我们可以通过配套资金的三大来源来考察保障房的资金缺口。
●中央的配套资金供给增速远低于规划的增速。
两会制定的今年保障性住房中,经适房和棚户区改造的目标相比去年分别上涨了150%和215%,而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从551亿元增长到632亿元,增速仅为14.5%。如果考虑到建设成本等方面的抬升,这中间的资金缺口恐怕会加大。
●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比中央更严重的资金缺口。
最新一期《瞭望》中,“地方财政风险”被列为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在风险之一。据悉,去年地方土地收入1.6万亿,融资总量7.2万亿。按照6%利率计算,今年需要支付5280亿元的利息。而今年地方政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收入大幅减少。
以重庆市为例。按照重庆市长黄奇帆的说法,重庆今年计划开工500万㎡公租房,三年内要建2000万㎡,需3万亩土地。仅因划拨土地,将导致重庆市政府至少少收500亿土地出让金,与此同时,还要再支出500亿元建房款。对地方政府来说,就等于未来三年要背上1000亿的资金包袱,而重庆09年1165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贡献了440亿。而重庆并非个案,这一问题在一二线寸土寸金的城市比较普遍。
●从信贷环境看,今年房地产业面临着全面的信贷紧缩,而保障房凭借政府信用,在今年中央严控地方融资平台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保障房能够享受到更优于09年的信贷环境。
结 论
综上所述,博览研究员认为,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存在明显的“大跃进”倾向,在制约保障房建设的三大障碍未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11条”中提出的“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这一“狠招”也许只会付之东流,而规模宏大的保障房规划也将沦为一纸空文。
最终的结果恐怕就是,楼市调控再次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效应。(博览财经)

四、楼市调控正式升为政治问题
尽管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政府对各大领域做出的整体部署,不会过多涉及具体行业的政策。但房地产作为集结当今社会多重要素的核心,却能从两会中洞悉政策调控的下一步。
而楼市调控在两会期间发生的最大转变就是,“房地产调控已从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这一点,博览首席研究员王晓兵先生已经在3月8日《“两会”确立的“七大宏观结论”》中明确指出,需要引起重视。
在整个两会周期,决策层对楼市调控的政策表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时点:一是两会之前温总理与网友的在线交流;二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三是3月8日住建部新闻发布会。
在两会之前温总理与与网友的在线交流中,对楼市调控的表述提了四个方面:第一,增加保障性用房;第二,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人们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用房;第三,要抑制投机性和投资性的住房,主要是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第四,管好市场。
这四点只是在去年“国四条”框架下的细微调整,我们当时给出的判断是,“稳”将成为地产政策的阶段性特征,房地产政策的阶段性总基调仍以“国四条”和“国十一条”为准。
在随后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尽管楼市调控仍维持了温总理在线交流中的四点,但三处调整显得格外耀眼:
其一,在“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前加上了“坚决”二字。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它地方,只有三处使用了这个字眼,分别是“反腐”、“形象工程”、“治理灰色收入”三个领域。也就是说,“遏制房价”已经提到与反腐、反形象工程、反治理灰色收入等政治问题同等重要的高度;
其二,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内容的安排从2009年“扩大内需”的主题调整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下,换句话说,将对2010年的楼市调控从经济职能调整到了政治职能;
其三,在保障房规划中,将经适房和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分别上调了150%和215%,表明政府对楼市调控转向“标本兼治”。
在3月8日举行的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卫生部部长陈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联合记者会上,姜伟新部长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楼市调控的部署做了进一步阐述,更加凸显了楼市调控的政治色彩。
在姜伟新的原话中,有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点:一是“总理都说了,不稳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二是“中央现在已经给各个地方、各个城市下达了这样的任务,就是你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和解决房价过高、过快上涨的责任。”
整体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经过两会的确认,楼市调控正式上升到政治问题,这标志着年初确立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在全国最高权力机构上被正式确认。相信地方政府将如芒在背。(博览财经)

五、中美经济战略交锋赢在“局外”
奥巴马在一次进出口银行的年会上,再次点中了中美经济战略冲突的“死结”——人民币汇率问题。出口战略俨然已经成为奥巴马挽救美国经济的“救命稻草”,而中美贸易逆差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轻易改变的“经济战略游戏”,中美之间的“零和”战略格局显然是危险的:中美经济战略捆绑在一起是“金融黄金帝国时代”的产物,现在的事实是美国再也无力驱动世界经济引擎;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或许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多项选择,中国是新兴经济体的龙头,但并不是全部,中美的经济战略“死结”也许只能从外部才能解开。
为此,我们不妨来看看俄罗斯的例子,普京从来都不会把“鸡蛋”装到同一个篮子里,过去也好,现在也罢,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从来都是多元化的。在远东能源管道问题上,“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充分体现了普京战略思的特点——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在俄对外经济战略中它们都不可完全被信赖,而模糊性的能源战略能够确保俄在任何时候都能左右着远东能源战略格局的形成。事实上,普京做到了这一点,俄罗斯的能源不仅能够以极为有利的价格输往日本,同时,中国为能够在俄能源战略中分得一杯羹,不得不以大量的人民币投资作为“代价”。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不仅顺利的进入东亚,而且还获得了深陷全球经济困局中最为需要的资金,而如此有利局面的出现却并不是在俄对外“经济战争”的硝烟中取得的。
奥巴马或许应该从普京的战略手法中学到一些经验,但是,美国的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和俄罗斯的不一样。奥巴马不仅要在全球经济战略中为美国赢得利益,他还得在美国人民面前树立国家英雄的角色,因为日趋复杂化的国会选情让他不得不以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为此,我们不难理解奥巴马战略思维中的矛盾成分——一方面,奥巴马不断的以人民币汇率作为武器攻击中国政府,这样做可以暂时平息华尔街和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为美国中期选举造势;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上,奥巴马也清晰的了解到让人民币升值,这其中的困难有多大,从中国两会中传来的信息显示,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是不会升值的,奥巴马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人民币不升值,那么中美经济战略冲突的“死结”该从何处解开。
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美国对华出口在短期内没办法迅速提升,而中国对美出口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趋于稳定,即使再来几个类似中美轮胎特保案那样的极端现象,也左右不了美中贸易逆差的现实。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中国继续保持持有美国国债,这至少可以稳定住美元在全球的战略地位,而中国方面也不会贸然的大规模的减持美国国债。在这方面,中美之间的经济战略平衡可以维持。那么,近期中国微调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的现象只能看做是其用经济战略手段来反击美国外交政治攻势的一种“表演”。明眼的人都会明白,中美在美国国债问题上的纠葛充其量只会体现在“战术层面”,而不会蔓延到“战略层面”上来。
那么,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将会极大的困扰奥巴马,以至于会影响中美两国之间未来的战略走势。其实,中国政府早已先于奥巴马的经济战略出台之前,做足了经济战略转型的文章。微调持有的美国国债的份额及比例只是这样的战略大转型的前期信号,更大的动作可以从中石油最近在拉美的重大战略投资项目中窥见一斑。传统的全球经济战略格局的核心是美国和欧洲,现在这样的“经济两极效应”正变得越来越微弱,美国的金融体系正在进行重组,而欧洲地区正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侵蚀,新兴经济体已经越来越成为新的多元化的“战略一极”。中国正在巴西,南非,伊朗这样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一极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中国的战略转型也正需要这些地区性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对美的贸易逆差或许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现象,它只代表过去中国经济的成就,却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危险的“敌人”。单从对美贸易出口的成分可以依稀看到劳动密集型经济结构的影子,随着其它经济体的快速成长,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将会遭遇“无利可图”的局面。为此,提高经济出口中的科技含量,努力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型经济结构的规模,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关键。其它新兴经济体刚好为为中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这将极大的丰富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多元化的选择方向。
奥巴马同样也将自己的战略目光瞄向了其它的新兴经济体,只不过他的战略思维中更多的带有地缘政治色彩,如何在地缘政治战略中遏制住中国的经济战略攻势,这或许是奥巴马给中国经济战略转型“添乱”战略思维的最好体现。我们不妨看看奥巴马下一步战略之行的目的地——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一个关系到中国的东南亚战略,而另一个则和中国的资源战略密切相关。为此,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暂时不会成为中美经济战略冲突的“死结”,中美经济战略的战场或许将转移到地缘政治领域之中,遏制中国,把中国逼到谈判桌上来或许是奥巴马的战略思维最深层次的体现。(博览财经)

六、宏观政策“进退无常” 股市扩容“固守待援”
如上文所分析的,温总理对宏观政策的策略定调是“因时而动”,宏观政策“进退无常”,资本市场则需“固守待援”。
博览研究员认为,2010年资本市场管理层需紧盯宏调政策进退的节奏和时机,在“扩容”与“建制”之间把握平衡,既不因“扩容”压力延误“建制”时机,也不能因“建制”影响全年“扩容”任务的完成,即以“建制”促“扩容”,以“扩容”检验“建制”成效。
根据博览首席研究员王晓兵先生的判断,今年宏观政策的定性,不应是紧缩,而是回归正常,尤其是上半年,政策退出力度会较克制,至少要等到下半年才能评估政策退出的可能性。
根据宏观政策的进退节奏,股市在“建制”与“扩容”之间应作这样的部署,即上半年抓紧时机“建制”,下半年从容迎战“扩容”。
●上半年,在经济刺激政策未退出或缓慢退出之前,即在宏调政策着重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期间,流动性环境的总体充裕令股市“扩容”压力相对较小,此阶段管理层应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内部“建制”工作,增强市场弹性,为下半年的“大扩容”作好制度准备。
●下半年,在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基本排除,防通胀成为货币政策重心之后,即在宏调政策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针对性”的阶段,经济“保增长”需要直接融资来“收尾”之际。彼时的“大扩容”才是检验管理层“建制”成效的阶段。
目前来看,尚福林主席对资本市场下阶段重点工作的安排,很好地体现了以“建制”促“扩容”的策略。10日,尚主席在与工商联界政协委员座谈时表示,资本市场下一步重点工作包括五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相关制度;
2、积极推进创业板和场外市场建设,研究开设国际板;
3、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
4、研究境外企业境内上市安排;
5、改进市场监管,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尚主席的工作安排有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今年证监会将重点建设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国际板在年内仅限“研究”,推出可能性很小;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年内推出已进入倒计时(目前市场传言称,股指期货或于4月19日推出)。
尚主席对上半年资本市场工作的策略安排以结构完善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即以上半年“建制”拓宽下半年“扩容”空间,这与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部署高度契合。
如上文所言,2010年的宏调政策、货币政策、股市政策,都需要体现战略上的稳定性和战术上的灵活性。这是整个政府决策层和管理层,化解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的基本策略。(博览财经)

七、温总理“因时而动” 尚主席“未雨绸缪”
14日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强调,必须在“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策略是“因时而动,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适其时”。温总理的表态体现了中央政府决策层在今年政策调控上的必胜决心,和“因时而动”的灵活策略。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在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与“针对性、灵活性”之间把握平衡,不仅是今年中央政府决策层,货币政策管理层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难题,也同样考验资本市场管理层的智慧。
宏观政策进退与股市“扩容”节奏把握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微妙联系:宏观政策的进退把握不好,就会全功尽弃、得不偿失;而股市的“扩容”节奏把握不好,就会丧失人气、人心。因此,温总理的宏观政策“因时而动”,尚主席的股市“扩容”则“未雨绸缪”。
尚福林主席如何在完成温总理下达的“扩容考核指标”的前提下,避免资本市场受到暴涨暴跌的伤害,这需要在“扩容”与“建制”之间找到平衡。除中央政府宏观政策进退的任何动向,会不时挑动股市投资人敏感、脆弱的神经之外,股市内部“扩容”的规模和节奏若把握不好,也会加剧行情调整、波动的幅度。
在我看来,至少在4月中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前,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调政策动向仍然是引导市场预期的主要矛盾,股市内部“扩容”尚不足成为影响该阶段行情趋势的关键因素。“扩容”对该阶段行情的影响分两种:
●一、若宏观经济和宏调政策逐渐明朗化向有利于投资人预期和行情的方向发展,即行情下轨稳固向上,上下轨空间拓展,则“扩容”对行情影响非常有限,股指突破前期3300高点的可能性极大。
●二、若宏观经济和宏调政策不确定性向不利于投资人预期和行情的方向发展,即行情上下轨之间空间收窄,则股市内部“扩容”很可能充当行情调整推手,加剧市场调整幅度,此阶段行情能维持窄幅震荡已是不错的情况。
目前来看市场走向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如博览首席研究员王晓兵先生此前所指出的,当前市场对行情的两个误判——高估了政策退出的力度,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博览研究员认为,这两个“误判”在4月中旬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前,仍然难以得到根本的矫正,行情仍将维持目前的震荡调整格局。
在此情况下,股市内部的“扩容”规模和节奏若把握不好,很可能进一步冲击市场的脆弱心理,加剧此轮行情调整幅度。因此,证监会对于上半年“扩容”规模和节奏的把握更需谨慎,这不仅包括把控好IPO、再融资等增量扩容的规模和节奏,而且要密切关注大小非减持等存量扩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迹象。
近期有传言称,为应对2010年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的压力,地方国企、国资委很可能采用抛售股票的方式筹措资金,甚至有地方财政充当“掮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小非到当地减持。如市场分析人士所言,“一旦国有股大非迈入减持快车道,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对此迹象,管理层应给予充分重视。
下阶段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扩容”对行情的影响?博览研究员认为,资本市场管理层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大环境、中央政府宏调政策重心变化,进行前瞻性和灵活性的策略部署。见下文分析。(博览财经)

八、英镑遭巨量空头阻击 多空差额8 倍于92 年英镑危机
英镑正遭遇一场严峻的信心危机。据海外媒体15 日报道,目前期货交易者所持英镑兑美元的空头仓位已触及有史以来的高位,多空差额是1992 年“英镑危机”时的8倍。英镑今年迄今已经贬值约6%,为13 年来最差表现;此外,英国的赤字也已膨胀至接近希腊的水平。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因素都令投资者担心英镑跌势仍将持续,从而导致英镑兑美元空头仓位大增。
数据显示,目前英镑兑美元期货空头合约与多头合约的数量差距已经达到1992 年时的8 倍多。当年,“金融大鳄”索罗斯放空约10 亿美元的英镑,并迫使当时的英国政府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也在1992 年累计贬值约19%。此外,英国政府预计,今年赤字规模将达到GDP 的12.6%,而希腊则为12.7%。
法国巴黎银行驻伦敦首席策略师汉斯-费尔霍伊•瑞迪克对此表示,英国陷入二度衰退的风险很高,英镑越来越像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债券收益率上升不再对英镑有利。该行同时预计,英镑兑美元汇率还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再贬值13.8%,到年底时则贬至1.31 美元。
不过,评级机构穆迪15 日发布报告称,英国所有主要政党都承认有必要整顿公共财政;该国“AAA”评级暂时无忧,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府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能力依然值得期待。
也有分析认为,由于英国的债务具有良好的信用度,从而使投资购买这类债券的债权人愿意长期持有,而不会大量抛售。英国财政大臣达林也在去年年底提出了削减赤字的具体计划,承诺将在2014-2015 财年将财政赤字削减一半至840 亿英镑,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这个计划将对保证和稳定英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起到积极作用。15 日,英镑继续承压,截至北京时间15 日14 时45 分,英镑兑美元汇率报1.5158美元,跌幅0.18%;英镑兑日元汇率报137.3100 日元,跌幅0.09%;英镑兑欧元汇率报0.9061 英镑,涨0.03%。(上证报)

九、央行:宏观经济延续回升态势 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
预期物价继续上涨 一、企业家和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连续4 个季度回升,预期下季继续向好 2010 年1 季度,5000 户企业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45.9%,较上季上升2.7 个百分点,是自2009 年1 季度达到谷底后连续第4 个季度回升,但仍比危机前(2008年2 季度,下同)水平低10.2 个百分点。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47.5%,比上季上升2.6 个百分点。
本季调查,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52.9%,比上季上升5.0 个百分点,延续2009年以来的回升态势;银行家信心指数为69.8%,与上季持平,处于2004 年以来的高位水平。对于下季度,银行家宏观经济预期指数延续回升态势,为52.4%,比上季提高2.5个百分点。
二、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居民预期物价总水平继续上升,居民物价满意度下降 企业家预期产品销售价格和成本继续上升。1 季度,5000 户企业产品销售价格预期指数53.5%,较上季上升2.0 个百分点;成本方面,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预期指数、生产资料综合价格预期指数分别为62.4%和61.6%,较上季上升1.4 和1.5 个百分点;均延续了上年初以来的上升趋势。
银行家物价预期指数持续高位运行。1 季度,银行家物价预期指数为66.0%,虽比上季略降0.6 个百分点,但仍在较高位运行;其中,投资品价格预期指数为63.3%,比上季下降2.2 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预期指数为65.9%,比上季提高0.3 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增长。
城镇居民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季节调整后居民通胀预期仍显上涨,当前物价满意度继续下降。1 季度,预计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为35.6%,预计物价不变和下降的居民分别占44.7%和8.0%。剔除季节因素后,居民通胀预期继续上涨,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5.6%。受此影响,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25.9%,比上季再降2.3 个百分点;其中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51.0%,是1999 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房地产成居民投资首选 三、企业和城镇居民投资意愿略有下滑 1 季度,5000 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51.1%,较上季下降0.1 个百分点;其中设备投资指数50.3%,较上季下降0.2 个百分点,土建投资指数48.0%,与上季持平。对下季投资状况,固定资产、设备和土建投资预期指数分别为51.1%、50.5%和48.6%,比上季上升2.0、1.8和1.5 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41.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地投资(包括购买债券、基金、股票等)",较上季下降0.8 个百分点;分投资方式看,"房地产"投资超越"基金、理财产品"成为城镇居民最普遍的投资方式,24.1%的城镇居民选择进行房地产投资,其次几个比较主要的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理财产品"22.0%,股票13.5%,债券13.2%,实业投资12.6%。
四、企业市场需求继续转暖,城镇居民日常消费增加 企业国内订货和出口订单指数双双回升,外向型企业市场需求回升更快。调查显示,今年1 季度,5000 户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指数为54.9%,较上季提高1.5 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进入景气区间,但低于危机前水平4.1 个百分点。国内订单和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3.1%和50.0%,比上季提升2.0 和0.8 个百分点,低于危机前水平3.4 和2.6 个百分点。外向型企业市场需求回升更快,1 季度出口订单指数已达59.3%,比上季上升4.6 个百分点,比上年1 季度的低点累计上升29.4 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日常消费增加,购买大件商品和买房意愿降低。42.2%的城镇居民家庭月消费增加,比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增加4.0 和12.6 个百分点;但对于购买大件和购房,居民消费意愿则有所降低,主要是未来3 个月中准备购买大件的居民占比降至26.2%,分别低于上季和上年同期1.1 和5.2 个百分点;准备购房的居民占17.6%,低于上季0.8 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年同期0.8 个百分点。
企业回升面临波动 五、企业和银行经营状况继续上升,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趋好,但银行业景气上升势头明显趋缓,企业未来回升可能面临波动,居民预期不确定性依然较强 企业经营状况指数继续上升,盈利进一步改善,大中型企业回升势头总体好于小企业。1 季度,5000 户企业经营指数为62.9%,比上季上升2.2 个百分点,连续4 个季度出现上升,但低于危机前水平2.4 个百分点,企业经营预期指数为64.6%,比上季提高3.6 个百分点。分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指数为67.6%,中型企业为63.0%,分别高于小型企业11.1 和6.5 个百分点。
从企业盈利看,1 季度5000 户企业盈利指数为56.4%,较上季度上升0.8 个百分点,已连续4 个季度回升,与危机前水平基本持平。分规模看,大型企业盈利指数为61.0%,中型企业为56.1%,分别高于小型企业9.5 和4.6 个百分点。对下季,企业盈利预期指数为57.8%,较上季上升2.9 个百分点,升幅有所扩大。
从人民银行编制的5000 户企业先行、同步和滞后合成指数来看,当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处于升势,但未来将面临波动。先行合成指数从2008 年3 季度至2009 年2 季度持续提高,但此后再度下滑,今年1 季度与上季持平;同步合成指数2009 年1 季度以来持续提高,但本季增幅放缓,显示未来几个季度企业景气回升速度可能趋于放缓,工业生产同比增速面临波动;滞后合成指数2009 年2 季度以来持续提高,本季增幅同样放缓,显示工业生产复苏态势进一步确立。
银行业景气与盈利指数结束连续三个季度的升势,转而平稳运行,银行资产质量总体稳定,贷款逾期客户数量继续下降。1 季度,银行业当期景气指数与银行盈利当期指数保持稳定,分别为67.8%和84.8%,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对下季度,银行业预期景气指数为68.3%,与上季预期值基本持平;银行盈利预期指数为87.9%,较上季提高3.1个百分点。
银行业资产质量当期指数和预期指数分别为60.7%和61.0%,较上季分别下降0.1和提高0.1 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银行贷款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逾期景气指数分别为56.2%和55.5%,较上季提高0.2 和0.9 个百分点,2009 年以来连续第五个季度提高,表明逾期客户数量不断减少;其中,反映逾期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增加的银行占比分别为5.6%和9.8%,较上季减少2.1 和1.8 个百分点,均处于有调查以来的最好水平。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继续趋好,但预期不确定性依然较强。1 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5.0%,连续第三个季度回升。居民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小幅下降至56.2%,其中预计收入减少的居民占比为9.0%,难以预计的10.6%,二者合计19.6%,比上季增加1.0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加0.5 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感受仍然较强。就业感受指数达到38.4%,已连续第4 个季度上升。
企业贷款满意度首降 六、银行贷款需求和投放指数季节性回升,企业支付能力继续提高,但对银行贷款满意度一年来首次回落 从银行角度看,1 季度,银行贷款需求指数比上季提高2.1 个百分点,为69.1%,与2007 年历史高点相差0.4 个百分点;银行信贷投放指数比上季提高1.9 个百分点,为67.9%,与2007 年历史高点相差0.1 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和投放指数增长最快,为65.0%和64.0%,分别较上季提高3.1 和2.5 个百分点;农业贷款需求与投放指数分别为62.3%和61.7%,较上季提高2.1和1.8 个百分点;非制造业贷款需求与投放指数分别为63.8%和62.3%,较上季提高2.0和1.4 个百分点。
分用途看,个人消费贷款需求和投放高位运行,但个人购房贷款投放有所下滑。1季度,个人消费贷款需求与投放指数分别为66.8%和66.4%,与上季基本持平,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其中,个人购房贷款需求与投放指数分别为65.2%和64.7%,较上季下降1.6和1.5 个百分点,为2009 年1 季度以来首度同步下滑。
分企业规模看,小企业贷款需求与投放指数创监测以来新高。1 季度,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达66.6%,处于监测以来最高水平。贷款投放指数方面,小型企业为65.6%,较上季提高1.6 个百分点,分别较大、中型企业多增0.1 和0.3 个百分点,处于调查以来最高水平。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支付能力继续提高,资金周转较为顺畅,但对银行贷款满意度一年来首次回落。1 季度,5000 户企业支付能力、资金周转和销货款回笼指数延续上升趋势,三个指数分别为62.4%、61.1%和63.7%,比上季提高1.3、1.5 和1.7 个百分点。
从企业贷款获得情况看,1 季度银行贷款满意指数为43.1%,比上季下降0.8 个百分点,是2008 年4 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银行贷款满意预期指数42.4%,比上季度下降0.9 个百分点,延续上季下降走势。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满意度继续高于小企业。1 季度,大型企业银行贷款满意指数为44.8%,中型企业42.7%,分别高于小型企业2.9 和0.8 个百分点。(中证报)

十、再制造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称:“我们正在已经起草,而且已经征求了意见,就是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以推动全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何炳光说,再制造在中国的发展现在属于起步阶段,先从14 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开始,通过试点、通过对项目的支持、通过对政策的研究,实现良好的起步。下一阶段,将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考虑到再制造的发展阶段特征以及中国的国情,使再制造产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采取多管齐下,综合地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加以推进。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国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主要考虑有九个方面:第一是宏观指导;第二是规划引路;第三是试点探路;第四是政策支持;第五是监管保障;第六是自主创新;第七是标准准入;第八是法规规范;第九是提高意识。
同时,何炳光表示,节能汽车的补贴办法将很快出台。对于补贴范围的界定,何炳光并没有做出回应。(中财网)

十一、平板电视“三包”细则年内出台
从CRT 到平板,电视机已更新换代,然而售后服务细则却没有紧跟出台。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处长殷荣伍透露,平板电视的“三包”细则正在加紧制定,并将于年内出台。届时,显示屏等主要部件将有望保修三年。
目前电视机的三包服务细则仍是针对显像管电视,而平板电视的维修细则却是厂家各自为政。平板电视日渐普及,制定、推出统一的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标准成为彩电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包括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在内的平板电视出现过故障的比率维持在10%左右。而作为平板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液晶屏的成本要占到整机的60%左右。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换块屏还不如买台新电视。
对此,行业人士分析,平板电视故障率维持高位,彩电厂家如果承诺将平板显示屏保修期延长至三年,将会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目前,平板企业也逐步调整了产品保修时间。(北京商报)

声明:以上信息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编者只是据实编辑,并不代表编者对其真伪的辨别和编者的观点,仅供参阅,请勿外传, 据此入市,风险自负!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财通财经内参2010第47期 2010年3月16日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