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类往何处去?

这个题目太吓人。还是先说点身边的事吧。

先从我爷爷说起。我爷爷生在广东乡下的农村。他出生的时候,村里人的生活方式跟两千年前(大概是汉朝的时候吧)没有太大的区别。晚上都靠油灯照明,只不过从动物油变成了进口的洋油。农田耕作都靠人力和畜力,只不过生产出来的稻谷可以让镇上的机器辗成白米。过年时家里才杀猪,杀了一头猪家里人就得使劲吃,三四天吃不完,猪肉就会变味。

我爷爷死的早。我爸爸五岁那年他就去世了。他大概还以为我爸爸和我和我的儿女们都会过着他那种日子,也就是两千年来中国老百姓过的那种日子。我爷爷万万没想到也没有看到他去世后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爸爸参加工作时,尽管中国还很落后,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在当时还是一个边陲小镇的深圳,电灯已经进入了老百姓家里,油灯只有在偶尔停电时才拿出来。大部分人有了自行车,赶几十里的路,也可以当天来回。

我爸爸在六十年代用一百多元人民币买下了一台真空管收音机。打开收音机之后,要预热一段时间才会有声音。当时毛主席每年只说几次话,说完之后全国人民就敲锣打鼓。每次听到锣鼓声,家里人就围着开收音机,听听毛主席说了些什么稀罕话。这是信息革命的苗头。

七十年代末,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我在香港的奶奶就买了一台二十七寸的彩电,雇了人,把彩电运过罗湖桥。彩电运到了我家里,成了据说是当时深圳镇家庭里最大的彩电。接着,录音机也运过来了。那天,我们围着录音机坐下,按下录音键,每人说几句话,然后播放出来。听着自己的声音,全家人笑作一团。

七七年我考上大学后没多久,在香港的姑姑送给我一个电子计算器。大学宿舍里的七个同学围着我,要我用计算器算算一年有多少秒钟,从地球到月亮有多少毫米,一个同学测量过从宿舍到饭堂要走572步,问四年下来我们要为吃饭走多少步。

大学四年级时,学校让我们用计算中心的那个在玻璃房子里的计算机做毕业论文。我们写下计算机程序,交给中心的打孔员把程序变成纸带上的孔。然后我们把纸带对着电灯,看看孔有没有错。我们每天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穿着白大褂上机。孔错了,一天就白过了。

一九八五年我出国留学,考下了生平第一个驾驶执照。我们居住的城市没有中国食品,所以每年都有几次,开车到亚特兰大买酱油等等,二百五十英里的路程,当天来回。在我二十五岁之前,从来不曾在离家一百英里的圆周外活动过。

一九八九年,用太太在餐馆挣来的小费,我们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80286的芯片,12MHz的速度。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这台机器上写的。计算机里有一个俄罗斯方块游戏。从中国来探望我们的岳母迷上了游戏,忘了到时候煮饭。岳母一生当大学老师,自律力很强,但也无从抗拒计算机的魅力。

一九九零到纽约做博士后。有了收入,花了近千美元买了一台Sony摄像机。十多年来,积累了五十多个摄像带。最近开始整理编辑。一边整理,一边欣赏。十多年前,太太原来是那样的年轻漂亮,女儿儿子原来是那样的可爱幼稚。这些都会留下来给子女,让他们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个概念。我就没有这个概念;我小时候父母没有摄像机。

当时感到在美国买中国书刊太困难,便和太太在业余时间开了一个邮购书店,叫黄河书局,货源就让国内的父母兄弟把成箱成箱的书籍杂志寄过来。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我们只有靠电脑网络上的新闻讨论组(CND mailing list)发广告,居然也吸引了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做了上千个定单。只可惜两年后,我们搬家到加拿大,只能把黄河书局结束了。第一代网络书局就这样夭折了。我们超越时代太多了。

一九九二年,父母也过来跟我们住。父亲考到了驾照,开车满城跑。他不懂英文,很让我担心,于是买了个当时刚出现不久的手机,放在车上,沉沉的,充一次电只能开机八小时。每分钟的通话费是一元加币,给手机打电话都像赶着上厕所一般,急急的,没有废话。

到了最近这十几年,新科技的玩艺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激动。在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 家里四口人,四只手机,每个月有用不完的通话时间。跟远在纽约的女儿通话就像跟隔壁房间的儿子说话一样容易。正在考虑是不是要把家里的有线电话给断了。

* 车上有了GPS,卫星导航仪,那本厚厚的洛杉矶地图册已经很久没有翻看了。第一次带几个从中国来的朋友到一个离岸的小岛游玩,找不到中餐馆,不得已啃了一顿三文治。后来再带朋友去,手提的GPS把我们引到一个偏僻街角上的中餐馆,解救了那些只能吃中餐的朋友们。

* 家里每人一台手提电脑,都是双核的。曾经是商界主管才使用的手提电脑,如今成了大众货。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有了拿着手提电脑上厕所的习惯。信息进入了每一个角落。

* 去年准备用$1500买一台40寸的电视,因故没买成。一年之后,用这个钱买了一台47寸的平板电视。要等到明年,这个钱大概能买60寸的了。

* 数码相机风行。拍照的成本变成零。旅行一趟带回来上千张照片。上次前接待中国来的一个朋友,还拿着胶卷相机。我把胶卷拿过来端详了半天,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朋友说单位给他报销胶卷和冲洗,他不在乎。反正是阿爷的。

* 家里添了个机器人吸尘器(iRobot Roomba),就像请了个钟点工,还是免费的。

* 以前常常诳BestBuy, CircuitCity等电子商店。现在不去了。都在网上看。看到好的,就在网上买。省时,省税,省汽油,还有好价钱。

* 去年送给儿子一个任天堂的游戏机Wii。全家人玩拳击,在电视机前打得大汗淋淋。我轻而易举地把父亲击倒,而儿子又轻而易举地把我击倒。虚拟世界里手下不留情,一代胜过一代。

* 网上的唯基百科已经成了全家人每日必访的网站。以前当宝贝一样买下来的三十本装的百科全书还堂堂皇皇地占领着书架。只有在扫尘时才记起它们。

* 大概两年前吧,办公室的计算机出了点毛病,找一个以行家著称的同事帮忙。只见他动了几动手指,从网上狗出了解决办法。从此我没再找他,出了问题自己去狗。网络让每个人都成了行家。

* 我以前做研究时,常到图书馆查文献,做复印。近五年来,我再没有干过这样的苦差事了。我所用的文献,网上都有。网上没有的,我就不用了。

我说了这么多罗罗嗦嗦的事,无非想表明,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社会,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我们自己。并且这种改变的速度越来越快。过去一百年的变化恐怕比在此之前两千年的变化还要大。而未来三十年的变化会比我们之前的一百年的变化要大。这就是很多未来学家所鼓吹的指数式变化。

指数式变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预计,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以每十八个月翻一翻的速度增加。过去几十年来,摩尔定律都没有被违背过。今后几十年大概也不会被违背。

在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下,人类往何处去?

根据专家的估计,三十年后,电脑的计算能力将与人脑相等。那么,按照摩尔定律相推,四十年后,电脑的计算能力将是人脑的102倍。装配着这样的电脑的机器人,将比人类聪明许多倍。在那时,人类相对于机器人,就像现在的猫和狗相对于人类,属于低等智力动物。人类只有用科学技术改造自己,才能挤出生存的空间。于是,很有可能,五十年以后的人类,将不再是纯粹生物体的人类,而将是生物和机器相结合的人类。

其实,对人类的改造,现在已经在进行着,比如,近视眼佩戴眼镜或修改角膜,老年人佩戴助听器,关节炎患者更换膝关节,心脏病患者植入起搏器,等等。这些改造,只是修补式的改造。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增强式的改造,如美容,芯片植入,性格改变,基因工程,骨骼置换等等。

如果说过去十三万年来的人类是第一版人类,那么在未来,少则四十年,多则一百年,第一版人类将消失,生物与机器相结合的第二版人类将出现。

我们真的很荣幸,生活在人类即将更换版本的时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人类往何处去?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