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华尔街日报》:六七千家港资厂今年将倒闭?

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剖析珠三角产业升级时援引香港工业总会预测,广东专家则称还需拭目以待中国华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过去20年中已经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而现在却有成千上万家工厂弃之而去。
  劳动合同法、外资企业加重的纳税负担,以及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日益走强的人民币,这一切都在挤占玩具、服装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中国公司的利润空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部门回应

  目前还没有看到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文章,此前外经贸厅曾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对于一些港资工厂倒闭和迁出的现象到底是由于政策,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

  ――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

  “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和日益严格的监管,成千上万家工厂弃珠三角而去,珠三角7万家港资厂中10%今年将停产。”昨日,全球最为知名的财经类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珠三角:辉煌已成昨日旧梦?》的长篇报道,报道珠三角多个城市普遍正在面临的产业转型现象。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说明,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广东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说珠三角明日黄花判断下得过早,我们需要解放思想迎接新的挑战,警惕广东比较优势人为加速衰退。”昨日下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表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教授认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要避免短时间内过于频繁的行政干预导致休克,尽量由市场自发调节促成渐进式转型”。

  广东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昨日下午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文章,此前外经贸厅曾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对于一些港资工厂倒闭和迁出的现象到底是由于政策,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

  成千上万工厂离开珠三角

  “中国华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过去20年中已经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而现在却有成千上万家工厂弃之而去。”这篇由华尔街日报知名华裔记者方凤美和CANAVES撰写的报道,在《珠三角:辉煌已成昨日旧梦?》,之后紧接着就是上述导语。

  报道分析,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和日益严格的监管,珠三角地区在与包括中国其他地区在内的亚洲其他制造中心的竞争中渐感吃力。

  “劳动合同法、外资企业加重的纳税负担,以及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日益走强的人民币,这一切都在挤占玩具、服装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中国公司的利润空间。”报道引述瑞士银行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在2月24日的一份报告说,今年可能是中国制造厂商盈利能力终遭重创的开始。

  “香港工业总会预计,珠三角地区的6万至7万家港资工厂中,今年将有10%停产。”报道中称,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说,这个比率可能是20年来最高的。部分厂商将永久停业,一些将搬迁到中国内陆,还有一些会迁出中国。

  “华尔街日报报道的数据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对于今年将倒闭6000-7000家珠三角港资厂的预测,还需要拭目以待。”昨日下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教授认为。

  “去年,广东有1000多家鞋厂和相关供应商停产,停产厂商约占广东全省鞋业厂商的10%.”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介绍。据中国报纸《国际商报》的一项调查,关厂公司在广东的业务规模大都相对较小,每家的投资都不到300万美元……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罗富昌说,今年是许多制造厂商的拐点;在过去的多年里,很多厂商都赚了钱,但现在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轻工制造业的变化正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工厂主们正把目光从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因而工资也较高的珠三角地区移开,到中国内陆寻找新的落脚点。”报道认为,在那里他们可以享受较低的成本,并从急于招商引资的当地政府获得投资优惠。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厂商还会转赴工资水平更低的其他国家投资。这意味着越南和孟加拉这样的国家能获得新的投资和装配线就业岗位。

  报道引用一家针织品制造企业的老板林宣武的话,“如今,珠三角制造业中心东莞市的一些周边地区到处都是空荡荡的餐馆和停产的工厂”。林宣武的美罗针织厂即将迁到江西省,距香港6个小时车程,但他担心的是能否找到熟练工人。

  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力

  报道相对客观,一些数据尚需确认

  专家看法

  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表示:“这是一篇相对客观的报道,反映的情况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一些数据需要进一步确认。”

  “广东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面临一道坎,但是也没有那么可怕。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不可避免,经济转型肯定伴随着阵痛,广东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解放思想。”丁力认为。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必然是长期的、有步骤地进行,要警惕经济转型中广东的比较优势未老先衰,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较优势衰退,防止企业外迁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将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丁力分析。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

  企业外迁严峻,但是结论下得太早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教授认为,“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有一定道理,大部分数据比较接近现实,珠三角面临着企业外迁的严峻现实,但是结论下得太早。”

  “珠三角产业升级应该是渐进式,产业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要避免休克式的,不能人为地推动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能想象得太简单。”乐正指出。

  “企业的外迁和转移是必然趋势,由市场自主调节。政府不能一厢情愿,干预不能太频繁太过火。现在一些调控措施频繁,组合拳式的政策拳拳打到中小企业身上,企业肯定承受不了。”乐正分析。

  行政之手加速企业外迁

  “冲击低端制造厂商的这些变化很可能会是长期的。这些变化部分应归因于中国政府的一些措施。”报道认为,中国政府此举意在纠正中国经济数十年高速增长所导致的一些失衡问题,比如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今年还调整了公司税率,并将逐步取消给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而外资企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军。日益上涨的石油及其他商品价格以及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更使问题雪上加霜。去年一年,人民币兑美元上涨近7%,推高了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售价。

  “或许导致轻工制造业纷纷掉头他顾的最重要催化剂就是今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报道认为,这部法律令劳资谈判的主动权转到了员工手里,并增强了员工的维权意识。由于许多工人都在中国其他地方找到了工作,华南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状况,也令工人有了更多的筹码。

  自2002年以来,提请劳动仲裁的案件以每年25%以上的幅度增加。今年5月,还将有一部法规生效,劳动仲裁届时将会免费,提请也更加简便。

  报道认为,中国政府对于环保政策的大力推行,也是导致珠三角工厂外迁的原因之一。“中国领导层也在大力推行一些政策,以打击制造行业猖獗的环境破坏行为,后者导致中国的天空和河流受到严重污染。”针织品公司福田实业的执行董事严震铭说,对污染行业更严格的限制令该公司几乎不可能在广东设立新的染整厂。

  “这些变化也影响了中国其他沿海地区的低端生产商,但受打击最重的还是珠三角地区。”报道称在港台投资大量涌入的20年中,这一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重镇,2006年为中国贡献了约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珠三角堪忧 中国却无虞

  报道谈影响

  报道引用文胸生产商黛丽斯国际有限公司主席冯炜尧的话,与美国经济可能出现的周期性衰退不同,中国经营环境是“单向”变化,成本一旦上升,就不可能再降下来。

  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制造厂商转而生产这类高附加值产品,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劳动力成本并非最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规模效应使其具备了强大竞争优势。

  但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然拥有众多优势,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撤离珠三角可能不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目前受影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廉价产品的生产商,而中国目前的出口大头是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和电脑。

  这些因素意味着,就算中国沿海地区在轻工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在今后的许多年里,中国也依然会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报道引用VFCorp.负责采购的董事总经理汤姆・纳尔逊的说法,尽管价格上涨将令中国制造厂商未来的生存和竞争更为艰难,但是中国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吸引力―――中国制造的商品从工厂到美国的零售店货架通常只需要20-25天,而柬埔寨需要30天,孟加拉国则需要40-45天。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旭的人个博客 » 《华尔街日报》:六七千家港资厂今年将倒闭?
分享到: 更多 (0)
标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QQ :13945502电话:13913571631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
订阅图标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