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一)背景
为保障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构筑新时期人才高地,苏州市政府作出了广泛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统筹规划国际教育园区的决定,并于2002年由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公司完成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审批。2003年1月,我院受国际教育园区北区开发的主体——苏州高新中锐科教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北区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国际教育园区概况
国际教育园区于石湖地区,教育园区定点于城市西南角上方山的石湖傍,石湖地区属滨湖水网平原,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条件得天独厚,现状大学较为集中。国际教育区内以上方山为界又分山南、山北二部分。
(三)北区概况
规划区域位于上方山以北,北起胥江,南止上方山山脚,东起京杭运河,西止荡头村,规划区总用地面积:349.1公顷(5236亩)。
规划区内以大片农田和鱼塘为主,河道水塘较多,有天缘水泥有限公司大小工矿企业15家;有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原铁道师范学院)、邮政职业培训学校、蒋墩小学三家教育单位;有三家村等自然村落10余处;此外还有蔬菜园艺园、军事用地(中波天线群)上方山殡仪馆、高压电网等设施。
二、区位优势和周边环境特色
(一)日显重要的区位
北区位于市区西南角,紧邻市区,北接苏州高新区,东临吴中区,通过城市主干道宝带西路(待建)、城市快速路苏福公路与市区相连,交通便捷。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用地北临胥江,东临京杭运河和石湖,东南侧为石湖景区,南面为上方山森林公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用地内有河网交织,将石湖与胥江连为一体。
(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石湖和上方山是著名的名胜风景区,有越城遗址,吴越春秋,吴王宫、乾隆御道等众多古迹。作为文化的载体,如能结合历史遗存,将赋予园区深厚文化内涵。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苏州市总体规划》(1996-2020)
3、《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规划》(2002年版)
4、《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概念规划》(2002年版)
5、苏州市规划局关于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的设计要求(2003年)
6、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的任务书(苏州高新中锐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7、《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
8、国家其它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
9、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专家论证意见(2003年3月18日)
10、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3年4月22日)
11、本次规划中间的多次修改意见
四、目标定位
通过对基地内现有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形成一个以培养高级国际型人才、科研开发、本科教育为主的教育基地,并与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南区共同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山水教育园。
五、现状分析
(一)人口分布
规划区现状内人口,主要包括零星村庄内的农村居民人口和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原铁道师范学院)、邮政职业培训学校的住宿学生,密度相对于规划总用地而言较小。
(二)现状用地
1、用地概况
规划区总用地349.1公顷,用地性质大体上可以分为工业用地、教育用地、军事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等用地,其余为农田、水塘和水域。
2、用地构成
①居住用地:以少量各单位分散建设的职工宿舍为主,或聚或散。多层建筑结构尚好,设施基本配套。
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区内公共设施用地极其缺乏。铁师路两侧靠近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处分布少量商业和餐饮设施。
③工业仓储用地:现状有天缘水泥有限公司、胥江化工厂、苏州窑炉实业公司、苏州自行车厂、上方山预制场、奶牛场、石湖实业公司、功达精细化工厂、金马涂料厂、建筑公司仓库、横塘预制构件厂、电容器一厂等大小工矿企业15家。工厂规模、经营状况不一,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部分厂区内混杂有少量职工住宅用地。特别是铁师路以西胥江边的天缘水泥有限公司的二线刚投产不久,近期搬迁的可能性较小。
④文教用地: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约250亩、铁师路南端的江苏省邮政职业培训学校约205亩,内部建筑质量较好,设施齐全。
⑤道路用地:现状道路用地面积占总用地密度极低。
⑥绿地:现状内公共绿地几乎没有。胥江、京杭运河及其它小河道的绿化体系尚未形成。沿石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控制地带的绿化隔离带尚未设置。两所学院的内部绿化较好。
⑦军事用地:用地东侧存在四根中波天线,各天线250米之内为建设禁止区,占地约1000亩左右,近期市政府已决定中波天线远期将动迁。
⑧农业用地:以水田和鱼塘为主,地势低洼,水系河塘纵横。
⑨村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三家村、蒋墩村、梅湾村、河头村、朱墩村等10余处自然村落,居住环境较差,设施一般,房屋结构除个别近几年新建的较好外,其余一般。
(三)道路交通
1、区域内道路交通
现状区域内密度较低,尤其是高等级的道路缺乏。道路主要由各单位为解决交通而自行修建的道路,路幅一般较窄,断头、丁字路居多。南北向仅靠路幅宽约8米左右的铁师路一条道路疏散,东西向则无贯通的道路。
用地北侧即将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城市主干道——宝带西路,将京杭运河东西连为一体。铁师路根据总规将拓宽成为城市次干道,并向南延伸穿过邮政职业培训学校,与国际教育园南区通过穿山隧道相连。
2、周边道路交通
胥江北岸的城市快速路苏福公路与铁师路相连,是目前为止从市区进入北区的主要车行通道;用地东侧沿京杭运河的吴越路是由市区进入石湖风景区的主要通道;上方山北侧山脚下的环山路东接吴越路,西连马七路,现状道路路面状况较差,路幅较窄,远期将拓宽为城市次干道。
(四)环境绿化
城市道路两侧有一些带状树木,部分道路有灌木搭配。专用绿地较少。两所学院和某些机关单位内部内植有高大树木,绿化环境较好,但其服务对象有限,不对外开放,公共绿化十分缺乏。绿化面积不足,绿量不够。
(五)市政设施
周边有横山水厂、横塘变电站、城南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新区污水处理厂(7万吨/日)。
(六)依现状调查和评定,归纳起来本规划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用地高差变化大,低洼地较多,土地平整土方量较大。
2、绿化及水系有待整理。
3、道路交通不能满足教育园正常功能的要求。
4、规划区基础设施极为匮乏,防火消防、给排水以及电力电信等设施亦不完善,难以满足现代生活要求。
六、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结构体现现代形势下新的规划思想,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学园”。
(二)充分考虑引入的院校自身的特点和自主性,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划分教育用地,并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引入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院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三)满足共享、教学、生活、研发实践等各功能区的有机融合,并尽量考虑各院校的均好性,充分体现共享精神。
(四)完善规划区内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服务设施、适应现代教育园区的功能与生活需求。
七、规划方案
(一)功能结构与布局
尊重上轮概念规划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提出 “一个中心、两环两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
1、一个中心
位于铁师路与宝带西路的交汇点处的入口核心区和共享区,是园区的核心。
2、两环
由一条园区级的环形主干道和一条环形次干道,分别构成园区的院校交通环和生活学习联系环。(详见下文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3、两轴
①交通轴:拓宽后的铁师路北连苏福公路,南接环山路,是园区南北向的主要交通轴。远期根据总规,将向南经省邮政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穿山隧道与教育园南区相连。
②绿化景观轴——景观大道:遵循上轮概念规划的意图,保留景观大道,以城市绿轴的概念纵贯整个国际教育园,但由于铁师路是进入园区的主要车行道,且概念规划中的景观大道不通车,两路在宝带西路上的出入口太近,因此对原景观大道进行适当调整,建议从铁师路与宝带西路的交汇点东侧与上方山塔直接拉通一条轴线作为绿化景观大道,这样有利于铁师路上进入园区时能通过景观大道直望上方山塔,既满足原有绿色景观轴的构想,也对整个教育园区形成更好的入口景观和空间格局。同时绿化景观大道通过园区入口广场后,向宝带西路以北延伸,与胥江的沿河绿化带连为一体。
4、三个圈层
宝带西路以南的用地采用“环形+放射格网”的道路网,将用地分成三个圈层:核心区、共享区——教学科研区——生活后勤区,沿园区现状主河道布置的环形道路是整个园区的交通主骨架,并通过景观大道将三个圈层串为一体,充分体现“中心共享,环线分隔”的国际教育园布局。
(二)道路交通系统
1、规划原则
充分考虑现状及实施的经济性,因地制宜,车行成环,步行成网,并有机融入城市交通网。
2、园区主干道
在充分尊重现状河道的前提下,沿现状主河道走势布置一条环形道路,是整个教育园的车行主干道,并与宝带西路相交,将城区内的主要人流引入园区;并穿过宝带西路,把路南北连为整体。各学校的主入口设于此路之上。此外在东西两侧各设一条放射状园区主干道,将外围的吴越路、环山路与环形主干道相连,从而解决了园区东西的交通。铁师路拓宽后,承载园区南北主要的车行交通。道路红线宽度按上轮概念规划,定为双向四车道,宽30米。
3、园区次干道
以环形主干道为基础,向外围放射的道路为园区次干道,一方面连同外围道路与环形主干道,另一方面是各院校划分的边界,并且放射型次干道可根据学校的大小进行调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在环行主干道与环山路之间再设置一条环路,作为园区的次干道,路的走线尽量减少对河道的破坏和避免穿过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并按合适的比例将用地划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道路红线宽度为16米。
4、园区支路
园区支路是各院校内部的道路,以步行为主,允许少量车行,路宽8米,原则上由各校自行规划设计,但要注意与其它各级道路的衔接。
5、步行系统
调整后的景观大道是整个园区的绿化主轴和视觉景观走廊,结合教育园共享区和现状主河道设计成步行生态公园,并通过沿河道的各步行绿化用地和各院校内部的步行道形成园区的步行网络。
6、道路高程设计
为了既满足宝带西路南北两侧地块交通联系的方便,又不影响宝带西路的交通,本次规划除园区环形主干道与宝带西路采取平交的方式,其它道路一律采取下穿宝带西路的方式,共四个车行隧道,两个人行隧道。隧道标高可根据宝带西路设计与施工的需要进行调整,但车行隧道净高至少为4.0米,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人行隧道净高为3.0米。
园区各道路交叉口及隧道标高参见规划路网图,但可根据现状和施工土方量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外围的环山路、吴越路、马七路为的线型由规划局所提供,但道路标高未提供,规划路网图中上述各路的标高由现状标高所推算出来的,因此,下一步应注意区内规划道路的具体设计、施工与外围道路改造的衔接。
(三)用地布局
1、规划原则
根据各地块的区位、现状条件、未来发展的情况,按教育园、院校的具体要求,确定各地用地的功能性质。
2、宝带西路以北用地
宝带西路以北、铁师路以东的用地,扣除沿胥江50米的绿化带后,用地十分狭窄(最窄处只有80米左右),并且河道和道路噪音较大,作为教学用地显然不合适。因此考虑作为园区的研发和实习基地。宝带西路以北、铁师路以西的用地相对较宽阔,但包括近期不可搬迁的天缘水泥厂用地,因此考虑作为远期的教学用地。
3、宝带西路以南用地
园区环形主干道之内靠近景观大道的用地规划为教育园共享区和教师公寓,位于园区中心,与各教学用地联系较方便。环形主干道与环形次干道之间的用地规划为教学用地,环形次干道与外围的城市道路之间为生活用地。用地布局层次清晰,功能合理,交通便捷。
4、院校布局
由于北区进驻院校较多,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市政府、规划局、高新中锐公司、各院校等各方的进行了多次协调,最后于4月22日的市长办公会议上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各院校的用地数量与位置,并同意苏州科技大学建设园区共享区,建成后其它学校有偿使用。
院校A以教育用地B(384亩)为主,宝带西路以北的教育用地 A(158亩)为远期发展用地,一共542亩。
院校B以原有铁师学院为基础,包括教育用地C、D、E、F、G和教育园共享区(221亩),一共2076亩。
院校C为教育用地 H(300亩)。
院校D以教育用地 I、J(538亩)为主,宝带西路以北的教育用地K(362亩)为远期发展用地,一共900亩。
院校E为宝带西路以北的教育用地M(158亩)。
教育用地L(239亩)现状为天缘水泥厂,远期可作为一所小规模学校开发,也可作为教育园北区的科研实习基地。
教育用地B与教育用地C、D之间的用地规划为教师公寓区,共526亩,其中各项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并包括配套的中、小学(中小学的位置可根据下一步的具体设计进行调整)。
宝带西路与铁师路的交汇点的东侧,128亩的用地为教育园北区的入口空间和核心管理区。其中路南侧的用地为入口广场和标志性建筑的一期,路北侧的用地为绿地广场公园和标志性建筑的二期。
(四)绿地系统和特色空间规划
绿地系统依据现状城市山体、水域特色以及道路结构,形成一个“环形+放射”的绿化骨架,并以中心绿轴为主要构架,由中心广场(核心区)向各个辅助中心辐射。
核心区、教育区、科研区、生产区、生活区之间均有绿化带进行防护或过渡,沿河沿路均设有绿化带。
充分利用区内水系资源,结合绿化系统,将水体融入园区空间布局中,同时保留并整理东西向的河道,两侧控制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结合公共休闲空间形成东西向的景观轴,
通过现有河道将石湖的生态系统引入教育园,用充分灵气的线型水带将教育园的各个功能区的中心适当打开水面。通过绿化走廊合视廊将上方山山体脉络引入教育园,使教育园和石湖景区融为一体。
各院校在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中,建议空间景观主轴应遵循“环形+放射”的园区结构,呈放射状,是连接上方山山体与共享区的景观和视线通道。另外,各院校地块内部的河流两侧应适当控制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五)地块具体设计
1、共享区(详见核心区、共享区具体设计的各项图纸)
①入口核心区:以宝带西路与铁师路的交汇点的东侧,布置一椭圆形入口空间,将路南北的两块用地串成整体。其中包括园区入口广场、绿地公园和标志性建筑——园区教育管理、培训中心、会议接待中心。
入口广场不但是整个园区的门厅,同时也是景观大道南北转接的节点空间,其向南与景观大道相连,向北通过过街隧道与宝带西路以北的绿地公园相连,使景观绿化轴继续向北延伸到胥江边,并与滨江绿化带连为一体。
整个标志性建筑是北区的信息管理和交流中心,功能上安排管理办公、教育科研、会议、接待、展示、大小培训教室、报告厅、食宿等空间。建筑面积约3.8万平米,高度适当增高,但控制在35米以下。建筑布局顺应椭圆形入口广场,呈环状。为了保证向景观大道视线的通畅,建筑在视廊处断开,并适当空让一定距离。其中一期为园区教育管理、培训中心,位于路南的地块,面积约2.1万平米;二期为园区会议接待中心,位于路北的地块,面积约1.7万平米。
②共享服务区:沿景观大道向南的对称扇形用地为共享区。与景观大道相结合,将水系引入共享区,并适当扩大性形成湖面,从而形成园区主要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并以此为中心,布置共享区建筑。服务设施主要分为三大块,对湖面呈环抱状,其中北面景观大道两侧的建筑,以商业、餐饮、生活配套服务、住宿及商务办公为主,面积约6万平米,对称和有节奏感的布局,强化了景观轴;南面湖面东西两侧分别布置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包括体育馆(面积1.5万平米)、室外体育场、露天剧场、图书馆和影剧院(面积约1.5万平米)。
③核心区、共享区建设的主体,必须保证北区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流等各方面配套设施的齐全,满足其需求量,并保证景观大道的畅通。本次规划一旦通过,核心区、共享区用地的大小、性质、建设内容等,不得随意更改。
2、共享区教师公寓
教育用地B与教育用地C、D之间526亩的用地规划为教师公寓,解决园区教职员工的住房问题,居住人口约1万人左右。各片区设有中心绿化场地,并由次一级的组团组成。并按规范安排小区的各种配套设施,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体育文化活动场地、邮电金融、市政公用、管理、停车场库等。
3、教育用地
由于“环形+放射”的道路系统,各教育用地的空间轴线呈向心状,是连接石湖景区山体、水面与共享区的视线和景观通道,并且将教育、科研生产、体育、居住、服务娱乐等功能区有机串联起来。建筑空间的布局应考虑到与现状河流、周围山体、湖面、历史遗迹等的关系,保证空间视廊的畅通。
(六)分期实施
考虑到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实施分片、分区、分期开发与管理的模式。各级方案设计、审批和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建设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详见分区分期建设示意图)
1.一期:环形主干道及市政配套的修建,沿宝带西路南侧和铁师路的教育用地和入口核心区、共享区及教师公寓的开发和建设,便于较快地形成良好的教育园景观 。
2.二期:环形主干道南侧的教育用地、教师公寓和宝带西路以北入口核心区的开发和建设。
3.三期:宝带西路北侧用地的开发和建设,并最终完善规划区的建设。
(一)控制指标
严格按苏州市规划局关于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的设计要求(参见附录1),严格执行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退让、河流防绿带等方面控制指标。
基地内东西向主河道两侧建筑后退不得小于15米,其它小河道建筑后退不得小于10米。入口核心区和共享区绿地率不得低于50%,其中宝带西路以北的入口核心区兼有绿地公园的功能,因此绿地率不得低于65%。
教育用地A、B和教育用地J、K内分别有两条高压走廊,控制为高压线两侧各15米,架空走廊内,除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电力设施及其它经批准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得建设任何永久性的建、构筑物。
(二)用地平衡表
序 号
|
名 称
|
数 量(公顷)
|
比 例(%)
|
1
|
基 地 面 积
|
349.1
|
100
|
2
|
园区入口核心区用地
|
8.5
|
2.4
|
3
|
园区共享区用地
|
14.7
|
4.2
|
4
|
共享区教师公寓用地
|
35.1
|
10.0
|
5
|
教学科研区用地
|
113.8
|
32.6
|
6
|
生活区用地
|
59.4
|
17.1
|
7
|
公共绿地
|
27.8
|
8.0
|
8
|
道路交通用地
|
38.4
|
11.0
|
9
|
河流水域
|
21.1
|
6.0
|
10
|
原有学校用地
|
30.3
|
8.7
|
注:生活区用地包括各院校的学生、教工生活区用地和后勤服务用地,体育设施用地灵活地布置于生活区和教学科研区内。道路交通用地未包括院校内部道路。
(三)经济技术指标
序 号
|
名 称
|
数 量
|
1
|
基地面积
|
349.1公顷
|
2
|
可建设用地
|
274.6公顷
|
3
|
总建筑面积
|
155.4万平米
|
4
|
建筑占地面积
|
38.1万平米
|
4
|
容积率(净)
|
0.57
|
5
|
建筑密度(净)
|
13.9%
|
6
|
绿地率(净)
|
48.8%
|
7
|
规划学生规模
|
35000–40000生
|
注:可建设用地是指基地面积扣除河流水域和园区级道路交通用地和邮政培训学校后的用地。
(三)各地块经济技术指标(参见用地指标图)
院校编号 |
地块编号 |
用地面积 (毛)亩 |
可 建 设 用地面积 (公顷) |
总建筑 面 积 (万平米) |
容积率 |
建筑 密度 (%) |
绿地率(%) |
人口规模
|
院校A
|
教育用地A |
158 |
8.27 |
4.18 |
0.51 |
12.64 |
45.0 |
1500生 |
教育用地B |
384 |
21.32 |
11.33 |
0.53 |
13.28 |
47.0 |
4000生 |
|
小 计 |
542 |
29.59 |
15.51 |
0.52 |
13.10 |
46.4 |
5500生 |
|
院校B
|
教育用地C |
245 |
13.90 |
7.13 |
0.51 |
12.82 |
48.0 |
2500生 |
教育用地D |
174 |
9.27 |
4.19 |
0.45 |
11.30 |
50.0 |
1500生 |
|
教育用地E |
288 |
15.46 |
8.53 |
0.55 |
13.79 |
48.0 |
3000生 |
|
教育用地F |
552 |
30.28 |
15.86 |
0.52 |
13.09 |
47.0 |
5500生 |
|
教育用地G |
596 |
32.84 |
17.14 |
0.52 |
13.05 |
47.0 |
6000生 |
|
教育园 共享区 |
221 |
12.81 |
8.80 |
0.57 |
18.10 |
50.0 |
/ |
|
小 计 |
2076 |
114.56 |
61.65 |
0.54 |
13.45 |
47.8 |
19000生 |
|
院校C |
教育用地H |
300 |
16.16 |
8.50 |
0.53 |
13.15 |
45.0 |
3000生 |
院校D
|
教育用地I |
287 |
15.47 |
8.60 |
0.56 |
13.90 |
46.0 |
3000生 |
教育用地J |
251 |
13.56 |
7.11 |
0.52 |
13.10 |
46.0 |
2500生 |
|
教育用地K |
362 |
19.78 |
9.87 |
0.50 |
12.48 |
50.0 |
3500生 |
|
小 计 |
900 |
48.81 |
25.58 |
0.52 |
13.10 |
47.6 |
9000生 |
|
某院校未定 |
教育用地L |
239 |
13.09 |
7.10 |
0.54 |
13.55 |
50.0 |
2500生 |
院校E |
教育用地M |
129 |
6.52 |
2.77 |
0.43 |
10.63 |
50.0 |
1000生 |
教师公寓区 |
教师公寓A |
340 |
18.76 |
20.65 |
1.10 |
23.00 |
35.0 |
6500人 |
教师公寓B |
186 |
8.89 |
9.78 |
1.10 |
21.50 |
40.0 |
3500人 |
|
小 计 |
526 |
27.65 |
30.43 |
1.10 |
22.52 |
37.3 |
10000人 |
|
入口核心区 |
入口广场 (路南) |
59 |
3.26 |
2.10 |
0.64 |
10..21 |
45.0 |
/ |
绿地公园 (路北) |
69 |
3.56 |
1.70 |
0.48 |
8.32 |
65.0 |
/ |
|
小 计 |
128 |
6.82 |
3.80 |
0.56 |
9.22 |
55.4 |
/ |
|
沿江绿化带 |
两块绿化带 |
187 |
12.47 |
/ |
/ |
/ |
90.0 |
/ |
注:可建设用地指扣除道路和河流水域的实际可利用的用地面积。
(一)给水工程规划
1.水量预测
①用水指标:
用水内容 用水指标 用水人数
住校学生 0.35m3/人•d 40000
教师及居民 0.5m3/人•d 12000
公共设施 50m3/ha•d
广场绿地 10m3/ha•d
消防给水、管网漏损及其它用水量按上述用水量和的10%计。
②用水量
根据国际教育园区规划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及相应的用水指标,计算得国际教育园区总用水量为2.4万m3/d。为保证安全供水,时变化系数取2.5,则国际教育园区用水最大时用水量为0.25万m3/h。
2.给水水源规划
国际教育园区主要由市区水厂供水。两路进水,一路由市区水厂沿宝带西路进入园区供水管网,供水主管管径为DN1000,另一路由横山水厂沿铁师路进入园区管网,供水主管管径为DN600,供水压力均不低于0.28MPa。
3.给水管网规划
国际教育园区的供水主管设在宝带西路与铁师路,在环形主干道和次干道均敷设管径为DN400-DN250的供水支管,与宝带西路与铁师路上的主管连通形成环形供水管网。在国际教育园区各支路上敷设管径为DN200的配水管。
给水管成环状布置,确保供水安全,且便于地块用水从多方位开口接入。
给水管道在道路下位置,道路宽度大于40m时两侧布置给水管道,单侧布置时以道路东侧、南侧为主,一般设在人行道或绿化带。给水管道在人行道下覆土深度不小于0.6m,在车道下不小于0.7m。
给水管道DN200及以上宜采用球墨铸铁管,DN200以下可采用塑钢复合管和硬质PVC管等新型管材。
4.消防给水规划
①国际教育园区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火灾消防用水量由消防用水量最大的两座建筑物确定。
②国际教育园区消防给水与城市生活给水为共用系统。国际教育园区主要道路上室外消火栓应与给水管道同步实施,间距不大于120m,为消防用水的主要水源。
③国际教育园区沿区内河道设置部分消防码头,分别位于环形主干与次干路和宝带西路与铁师路交叉口的水体边等处,便于消防车停靠车吸水,作为消防用水的辅助水源。
④国际教育园区内各类建筑均由其建筑类别按国家消防规范相关条文设置消防给水设施。
(二)污水排水规划
1.规划原则
①排水制度为雨污分流制。
②国际教育园区综合污水由沿宝带西路的城市污水总管排放至市区福星污水厂集中处理。
③遵循“先深后浅”原则,国际教育园区污水管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实施。
2.污水量预测
居民与住校学生的生活污水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算,公共设施
的污水按用水量的80%计算,国际教育园区总污水量为1.99万 m3/d,
3.污水工程规划
①国际教育园区内污水由西向东排放。规划由宝带西路上的城市排污管为本园区排污总管,管径为D1000。在园区内各主要道路下敷设D300-D600的污水支管将各地块的污水向总管汇集,排水坡度控制在0.003-0.005。在各地块预留污水接口。
②污水管道在三块板或红线宽度50m以上道路下两侧布置,其余道路下单侧布置。
污水管道在道路两侧布置以慢车道或人行道为主,单侧布置以人行道偏西侧、北侧为主。污水管道起始端覆土深度不小于0.6m。污水管道排水坡度一般为0.003-0.004。污水检查井最大间距为40m。污水管道管径小于D800时,一般为U-PVC管或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管径大于D800时,一般为平口式钢筋混凝土管。
③教学实验污水应由各校进行先期预处理,达到三级排放标准后才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三)雨水排水及防涝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①排水制度为雨污分流制。
②国际教育园区雨水就近、分散、重力流或经雨水管排入水体。
③遵循“先深后浅”原则,国际教育园区雨水管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实施。
2.雨水量计算
雨水流量公式: Q=q×Ψ×F
式中:Q—雨水量,L/s
q—暴雨强度,L/ha•s
Ψ—综合径流系数,取0.6
F—汇水面积,ha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苏州暴雨强度公式, 重现期 P=1。
3.雨水排水规划
国际教育园区内雨水就近、分散、重力流或经雨水管排入水体。平时雨水经雨水管汇集后由园区内部河道向北排至胥江和向东排至石湖。
国际教育园区内胥江河口和石湖湖口各设有一座雨水排涝站,暴雨时园区内和园区南部方山的过量雨水可经排涝站排入胥江和石湖等区外水体,在排入区外水体时应有防倒排设施。
4.国际教育园区内各道路上均敷设雨水排水管,覆盖率为100%。雨水就近经雨水管排入水体。雨水管道在道路下位置以车行道中间偏东侧、南侧为主。雨水管道起始端覆土深度不小于0.6m。雨水管道最大管径为D800,最小管径为D300。雨水管道排水坡度一般为0.01。雨水检查井间距最大为60m。
雨水管道管径不大于D800时,一般为U-PVC管或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管径大于D800时,一般为平口式钢筋混凝土管。
5.防涝排涝规划
①排涝标准
国际教育园区河道排涝标准采用重现近期10年,远期20年,排涝历时120分钟,排涝模数为3.0—3.5m3/Km2•s。
②防涝排涝工程措施
保留并完善园区南边缘的环山路上原有泄洪水道与设施。国际教育园区一般建筑室外标高不低于2.85m(黄海高程),主干道、重点建筑物(构筑物)、主要基础设施用地等标高不低于3.15m。胥江、京杭运河及石湖堤身高度与断面不足地段,必须按标准复堤,河岸坡修建驳岸。
③ 国际教育园区内河道整治,清除河道排涝障碍,全面疏浚淤河道,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河、塘调蓄,在主要河道两岸加砌石驳岸,提高排涝能力。在国际教育园区内河道岸边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丰富沿河景观。由于国际教育园区原先为农业区,泾流系数不到0.2,当国际教育园区开发以后,泾流系数将增大到0.6,这样将给教育园区的防洪排涝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国际教育园区区开发建设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原有泄洪水道、水体,并在开发建设中结合景观建设适当增加园区内水体面积,以增加蓄洪蓄水量。园区内水体均做砌石驳岸,驳岸高于地面不低于0.35m。
④国际教育园区内在胥江河口和石湖湖口各设有一座雨水排涝站,暴雨时园区内和园区南部方山的过量雨水可经排涝站排入胥江和石湖等区外水体,在排入区外水体处设有防倒排设施。排涝泵站规模及技术指标由市政工程设计决定。
(四) 供电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①按人均用电预测。人均800W,总人数5.2万人,则总负荷4.16万kW。
②根据各类用用地的性质和容积率,采用单位用电指标预测,具体指标如下:行政办公商业服务设施500-1200千瓦/公顷;科研、文化、医疗卫生设施用地250-300千瓦/公顷;市政设施、道路、绿化等用地平均用电指标取35-50千瓦/公顷。根据上述指标分地块进行负荷计算,预测国际教育园区总用电负荷约4.24万kW。
③两种方法取较大值,预测国际教育园区总用电负荷约4.24万kW。综合用电同时系数
取0.7。综合以上预测,国际教育园区总负荷约为2.97万kW。变电所装机容量为40MVA。
2.电源
①国际教育园区内的教学区电力负荷为二类负荷,其他为三类负荷。
②国际教育园区原有水泥厂和自行车厂两座35kV变电所,35kV线路由胥江北的横塘110kV变电所的35kV出线供电。国际教育园区规划为废除原有两座工厂变电所,在区内新建35kV变电所,其35kV线路由胥江北的横塘110kV变电所的35kV出线供电。变电所规划容量为2x20MVA。变电所内设两台35/10kV变压器同时运行,形成满足教学区二类负荷的供电要求。新建35kV变电所位于相对负荷中心与地域中心的共享区内。
3.电力线路规划
①国际教育园区以10kV线路为主要配电网络。在宝带西路、铁师路、环行主干和次干路上均敷设有10kV电力线路,在各路交汇口以环网柜连接形成多个供电环网,园区内以环网柜、变配电房与箱式变相给合,分片环网供电,开环运行。
②国际教育园区内原有两路四回110kV架空过境线路要逐步进行改道,110kV过境架空线路均应沿规划区边缘绿地及道路上空敷设过境。
③国际教育园区内35kV、10kV线路及以下电力线路原则上采用电力电缆埋地敷设方式,35kV线路埋深1.2m , 10kV线路埋深1.0m , 0.4kV线路埋深0.8m。架空敷设的过境110kV电力线路高压走廊宽度按15~25m控制。
④国际教育园区内埋地敷设的电力线路与地面上、下的各种管线、设施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中附录D的规定。埋地敷设的电力线路原则上沿路东、路南敷设,与弱电线路分置道路二侧。
(五) 电信工程与邮政设施规划
1.电信容量预测
根据不同的地块性质和容积率,采用不同的容量指标进行预测,具体指标如下:
住校学生宿舍 1门/间(4人);
居民住宅 2门/户;
公共建筑用地200-300门/ha;
根据上述指标预测国际教育园区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约1.4 万门,按1:1.5放线,国际教育园区电信显露约需2.1 万门。
2.电信工程规划
①国际教育园区电信线路、CATV线路及宽带网线路均沿铁师路由新区用光缆埋地引入。
②在园区内的共享区内设通信设施综合用房,其中包含有电信交换局所、CATV电视信号传输站及信息传输中心基站。该通信设施用房建筑面积约需500 m2。各家通信运营商可联合在预留用地上共同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满足教育园区的发展通讯业务的需求,国际教育园区电信交换局所的安排以大容量少局所为原则,以光纤接入网为主。
③在园区内沿各主干和次干道路均敷设信息通信线路,宝带西路与铁师路上的信息通信线路为园区内及与区外城市沟通的主干线路。信息通信线路以多孔电信管块沿道路埋地敷设为主,埋设深度为0.6m。信息通信线路以光纤接入网为主,光纤延伸至路边各地块,为信息化小区及光纤用户接入网的建设奠定基础。各家通信运营商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城南区综合通信管道,管道容量根据电信终期规模一次埋设下地。通信管线一般布置在道路的西侧和北侧,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
④国际教育园区电信线路接入率为90%,CATV入户率为100%,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园区。
3.邮政设施规划
在园区内的共享区内设邮政总支局,园区内各学校在各学校大门及生活区分别设置邮政代办所,进行邮政和快递业务。
(六) 燃气工程规划
1.气源规划
①国际教育园区将以“西气东输”天然气为气源,两路进气。一路由胥江北的横山配气站沿铁师路往南引入园区0.40Mpa中压天然气,另一路由市区沿宝带西路往西引入园区,输气主管管径均为DN250。
②“西气东输”天然气成份主要为CH4,约占97%;天然气重度为0.75Kg/m3,热值为32.7—35.58MJ/m3。
2.用气量预测
①用气指标
居民用户耗热定额为2721MJ/人•年(65万Kca1/人•年);
住校学生用户耗气量占居民耗气量比率为70%;
公共建筑用户耗气量占居民耗气量比率为50%;
教学用户耗气量占居民耗气量比率为40%。
②用气量
经计算,国际教育园区总用气量为350万m3/年,其中居民用气量96万m3/年,学校用气量220万m3/年,其他用气量为34万m3/年。
居民和公共建筑用户用气月高峰系数取1.20,日高峰系数取1.15,时高峰系数取3.0,计算工作小时为365×24小时。学校用户用气高峰系数取1.15,日高峰系数取1.2,时高峰系数取1.5,年计算工作小时为200×24小时。
国际教育园区最大日用气量为1.13万m3/d,最大小时用气量为95.3m3/h。
3.燃气输配系统
①国际教育园区天然气输配系统由天然气中低压输配管网及各级调压设施组成。在园区内的核心区铁师路东侧与宝带西路进入园区处的南侧规划建设两座天然气调压站,天然气经调压站调压后由燃气管输送至园区内各搂房调压箱或小区调压箱(柜),再经调压后进入低压管道,供应用户使用。中压管网起点压力为0.40MPa,低压管网压力为0.005MPa
②国际教育园区燃气干管布置在铁师路与宝带西路上,在环形主干路及环形支路等主要支干道上敷设DN200-DN100燃气管,其他道路上敷设DN80燃气管。
③天然气管道采用无缝钢管、螺旋焊缝钢管、直缝钢管和中压PE管等。
④中压燃气管道常布置路西侧、北侧慢车道、人行道或绿化带中。燃气管埋设深度为管顶覆土不小于0.8m,如与其它管道交叉时可作适当调整。
十. 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①国际教育园区建筑耐火等级以一、二级为主,控制三级,严格限制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各类建筑物均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②国际教育园区内不设消防站。国际教育园区与胥江北的横塘镇共同构成一个消防区域。园区内各单位自行组织消防队伍,开展消防教育和消防自救工作。
③国际教育园区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火灾消防用水量由消防用水量最大的两座建筑物确定。
④国际教育园区消防给水与城市生活、生产给水为共用系统。园区内主要道路上室外消火栓应与给水管道同步实施,间距不大于120m,为消防用水的主要水源。国际教育园区沿区内河道设置部分消防码头,便于消防车停靠车吸水,作为消防用水的辅助水源。
⑤消防道路宽度单车道不小于3.5m,双车道不小于7m。消防通道间距应小于160m。